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3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金属有机骨架的简介及其应用 | 第14-27页 |
1.2.1 MOFs材料的分类 | 第14-17页 |
1.2.2 MOFs材料的合成 | 第17-18页 |
1.2.3 MOFs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8-23页 |
1.2.4 MOFs在吸附领域的应用 | 第23-27页 |
1.3 生物质资源简介 | 第27-33页 |
1.3.1 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 第28-29页 |
1.3.2 纤维素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3.3 5-HMF简介 | 第31-33页 |
1.4 水体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技术 | 第33-39页 |
1.4.1 有机染料污染概况 | 第34-35页 |
1.4.2 砷污染概况 | 第35-36页 |
1.4.3 磷污染概况 | 第36-37页 |
1.4.4 水体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 第37-39页 |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39-43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39-40页 |
1.5.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40-4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3-56页 |
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43-46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43-45页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5-46页 |
2.2 材料合成 | 第46-47页 |
2.2.1 MIL-53(Al)的合成 | 第46页 |
2.2.2 NH_2-MIL-101(Al)的合成 | 第46-47页 |
2.3 材料的表征 | 第47-49页 |
2.3.1 粉末X-射线衍射(PXRD) | 第47页 |
2.3.2 N_2吸附脱附等温测试 | 第47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7-48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8页 |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8页 |
2.3.6 热重分析(TG/TGA) | 第48页 |
2.3.7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 | 第48-49页 |
2.3.8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分析 | 第49页 |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9页 |
2.4 催化水解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 第49-51页 |
2.4.1 实验步骤 | 第49页 |
2.4.2 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2.5 染料吸附实验 | 第51-52页 |
2.5.1 染料吸附实验步骤 | 第51页 |
2.5.2 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2.6 吸附除磷实验 | 第52-53页 |
2.6.1 吸附除磷实验步骤 | 第52页 |
2.6.2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2.7 吸附除砷实验 | 第53-56页 |
2.7.1 吸附除砷实验步骤 | 第53-54页 |
2.7.2 分析方法 | 第54-56页 |
第三章 MIL-53(Al)催化转化生物质制备5-HMF | 第56-73页 |
3.1 引言 | 第56-58页 |
3.2 MIL-53(Al)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63页 |
3.2.1 XRD分析 | 第58页 |
3.2.2 FT-IR红外光谱 | 第58-59页 |
3.2.3 热重分析 | 第59-61页 |
3.2.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61-62页 |
3.2.5 SEM和TEM表征 | 第62页 |
3.2.6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 | 第62-63页 |
3.3 MIL-53(Al)催化水解CMC | 第63-71页 |
3.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3-65页 |
3.3.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3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4 不同催化剂催化性能比较 | 第67-69页 |
3.3.5 催化剂的重复性及其热过滤实验 | 第69-70页 |
3.3.6 反应机理 | 第70-71页 |
3.4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NH_2-MIL-101(Al)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73-106页 |
4.1 引言 | 第73-75页 |
4.2 NH_2-MIL-101(Al)的合成与表征 | 第75-79页 |
4.2.1 XRD分析 | 第75页 |
4.2.2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75-77页 |
4.2.3 FT-IR红外光谱 | 第77页 |
4.2.4 SEM和TEM表征 | 第77-78页 |
4.2.5 热重分析 | 第78-79页 |
4.3 NH_2-MIL-101(Al)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79-104页 |
4.3.1 刚果红染料的标准工作曲线 | 第79-80页 |
4.3.2 吸附剂投入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80页 |
4.3.3 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4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 第81-88页 |
4.3.5 刚果红染料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88-89页 |
4.3.6 吸附等温线 | 第89-95页 |
4.3.7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其热力学研究 | 第95-98页 |
4.3.8 离子强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98-99页 |
4.3.9 不同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比较 | 第99-102页 |
4.3.10 吸附剂吸附前后的UV-Vis和XPS表征 | 第102-104页 |
4.3.11 吸附机理 | 第104页 |
4.4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NH_2-MIL-101(Al)吸附除砷性能研究 | 第106-129页 |
5.1 引言 | 第106-107页 |
5.2 NH_2-MIL-101(Al)吸附除砷性能评价 | 第107-128页 |
5.2.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107-108页 |
5.2.2 吸附剂投入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2.3 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2.4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 第110-115页 |
5.2.5 砷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115-116页 |
5.2.6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116-121页 |
5.2.7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其热力学研究 | 第121-123页 |
5.2.8 离子强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5.2.9 不同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比较 | 第124-125页 |
5.2.10 吸附剂吸附前后的XPS表征 | 第125-126页 |
5.2.11 吸附机理 | 第126-128页 |
5.3 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NH_2-MIL-101(Al)吸附除磷性能研究 | 第129-152页 |
6.1 引言 | 第129页 |
6.2 NH_2-MIL-101(Al)吸附除磷性能评价 | 第129-150页 |
6.2.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129-130页 |
6.2.2 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6.2.3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 第132-137页 |
6.2.4 磷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137-138页 |
6.2.5 吸附等温线研究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 第138-143页 |
6.2.6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其热力学研究 | 第143-145页 |
6.2.7 离子强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6.2.8 不同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比较 | 第146-147页 |
6.2.9 吸附剂吸附前后的XPS表征 | 第147-148页 |
6.2.10 吸附机理 | 第148-150页 |
6.3 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52-154页 |
7.2 展望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7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3-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