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生计方式变迁与心理适应研究--以甘南藏区为视点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言 | 第8-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5页 |
三、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 第15-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六、研究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甘南州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概貌 | 第21-38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 | 第21-26页 |
一、地理概况 | 第21-23页 |
二、历史沿革 | 第23-25页 |
三、人文社会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田野点概述 | 第26-38页 |
一、田野点的选取理由 | 第26-28页 |
二、田野点草场现状 | 第28-35页 |
三、田野点草原生态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第二章 牧民传统生计方式及民族文化 | 第38-56页 |
第一节 牧民传统生计方式 | 第38-42页 |
一、草原游牧型 | 第38-41页 |
二、半农半牧型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传统生计方式与民族文化 | 第42-56页 |
一、生计方式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 第42-43页 |
二、草原游牧类型下的民族文化 | 第43-51页 |
三、半农半牧类型下的民族文化 | 第51-56页 |
第三章 牧民生计方式变迁 | 第56-80页 |
第一节 牧民生计方式变迁 | 第56-66页 |
一、牧民生计方式变迁的类型 | 第56-60页 |
二、草场承包之后牧民的生计方式及心理变化 | 第60-66页 |
第二节 牧民生计方式变迁的动因 | 第66-74页 |
一、自然动因 | 第66-69页 |
二、行政动因 | 第69-73页 |
三、社会动因 | 第73-74页 |
第三节 牧民生计方式变迁的特征 | 第74-80页 |
一、变迁模式的外源性 | 第74-75页 |
二、变迁的多样性与不均衡性 | 第75-80页 |
第四章 转型时期牧民文化变迁 | 第80-126页 |
第一节 物质文化变迁 | 第80-107页 |
一、居住变迁 | 第80-90页 |
二、饮食变迁 | 第90-95页 |
三、服饰变迁 | 第95-97页 |
四、交通方式变迁 | 第97-101页 |
五、消费方式变迁 | 第101-107页 |
第二节 精神文化变迁 | 第107-126页 |
一、宗教文化变迁 | 第107-109页 |
二、闲暇方式变迁 | 第109-111页 |
三、教育文化变迁 | 第111-116页 |
四、女性角色变迁 | 第116-118页 |
五、大众传媒变迁 | 第118-126页 |
第五章 变迁语境下牧民心理现状 | 第126-145页 |
第一节 变迁背景下牧民的心理适应 | 第126-128页 |
一、心理适应的概念 | 第126-127页 |
二、心理适应的类型 | 第127页 |
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牧民积极心理适应的表现 | 第128-132页 |
一、饮食方面 | 第130页 |
二、服饰方面 | 第130-131页 |
三、交通工具方面 | 第131页 |
四、通讯方面 | 第131-132页 |
第三节 变迁语境下牧民的心理困惑 | 第132-145页 |
一、生计方式变迁的“无奈” | 第132-134页 |
二、民族文化转变的“不适” | 第134-137页 |
三、身份认同转换的“迷茫” | 第137-139页 |
四、对本民族发展的“忧患” | 第139-145页 |
第六章 游牧民心理适应研究 | 第145-169页 |
第一节 生计再获得 | 第145-152页 |
一、教育为生计方式变迁提供基础 | 第145-147页 |
二、群体性的社会网络为生计方式变迁提供支持 | 第147-150页 |
三、多样性的信息传播为生计方式变迁提供环境 | 第150-152页 |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保持与跟进 | 第152-157页 |
一、传统仪式的现代重构 | 第153-154页 |
二、民族语言的传承 | 第154-156页 |
三、宗教信仰的调适 | 第156-157页 |
第三节 生活场域转换的延续性 | 第157-160页 |
一、游牧文化的继承 | 第157-158页 |
二、宗教寺庙建设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 第158-159页 |
三、社区功能建设的多元化 | 第159-160页 |
第四节 发展机会与权益的保障 | 第160-169页 |
一、牧民的成就动机提供民族心理动因 | 第160-164页 |
二、政府的政策决断提供科学保障 | 第164-167页 |
三、社会的广泛参与提供社会情境 | 第167-169页 |
结语 | 第169-176页 |
一、联户放牧是牧民对政府制度安排的应对反映 | 第169-170页 |
二、牧民地方性知识包涵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 | 第170-172页 |
三、顺应游牧民族文化变迁,重构民族心理适应机制 | 第172-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的情况与科研成果 | 第184-185页 |
附录1 | 第185-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