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第11-15页 |
| 1.2.1 国外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有关学者对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 | 第12-13页 |
| 1.2.3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1.2.4 文献述评 | 第14-15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4 创新点 | 第15页 |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框架 | 第15-17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5.2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6-17页 |
| 2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 2.1 产业梯度的内涵及形成 | 第17页 |
| 2.1.1 产业梯度 | 第17页 |
| 2.1.2 产业梯度的形成 | 第17页 |
| 2.2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第17-18页 |
| 2.3 产业扩散理论 | 第18页 |
| 2.4 价值链理论 | 第18-20页 |
| 3 京冀两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0-28页 |
| 3.1 京冀两地产业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 第20-24页 |
| 3.1.1 京冀两地 GDP 对比分析 | 第20-21页 |
| 3.1.2 京冀两地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第21-23页 |
| 3.1.3 京冀两地三次产业区位商分析 | 第23-24页 |
| 3.2 京冀两地资金利用状况分析 | 第24-26页 |
| 3.2.1 京冀两地利用外资情况对比分析 | 第24-25页 |
| 3.2.2 京冀两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 3.3 京冀两地科研教育情况对比分析 | 第2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4 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 SWOT 分析及产业分工研究 | 第28-35页 |
| 4.1 河北省承接北京地区产业转移的 SWOT 分析 | 第28-31页 |
| 4.1.1 河北省承接北京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分析 | 第28-29页 |
| 4.1.2 河北省承接北京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 第29-30页 |
| 4.1.3 河北省承接北京地区产业转移的劣势分析 | 第30-31页 |
| 4.1.4 河北省承接北京地区产业转移的挑战分析 | 第31页 |
| 4.2 京冀两地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分析研究 | 第31-34页 |
| 4.2.1 京冀两地产业结构同构度分析 | 第31-32页 |
| 4.2.2 京冀两地工业分行业演变分析 | 第32-3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5 河北省承接北京地区产业转移案例分析 | 第35-41页 |
| 5.1 河北省承接北京地区产业转移的微观企业主体分析 | 第35-36页 |
| 5.1.1 京冀两地部分产业转移情况 | 第35页 |
| 5.1.2 转移企业类型分析 | 第35-36页 |
| 5.1.3 企业转移模式分析 | 第36页 |
| 5.1.4 企业转移动机分析 | 第36页 |
| 5.2 产业转移案例分析——河北黄骅承接北汽集团产业转移 | 第36-40页 |
| 5.2.1 区域产业转移协调机制研究 | 第36-37页 |
| 5.2.2 案例分析——河北黄骅承接北汽集团产业转移 | 第37-40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6 河北省承接北京地区产业转移对策建议 | 第41-44页 |
| 6.1 构建承接平台,完善交通体系,促进产业集聚 | 第41-42页 |
| 6.1.1 构建综合性工业园区 | 第41页 |
| 6.1.2 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 第41页 |
| 6.1.3 加速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 第41-42页 |
| 6.1.4 提高承载能力,加快产业集群建设 | 第42页 |
| 6.2 破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市场驱动作用 | 第42-43页 |
| 6.2.1 破除行政壁垒,完善市场制度 | 第42页 |
| 6.2.2 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 第42-43页 |
| 6.3 完善政府职能,提供制度保障 | 第43-44页 |
| 6.3.1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 第43页 |
| 6.3.2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3-44页 |
| 7 结论和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后记 | 第48-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