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行政伦理观的国内研究 | 第10-12页 |
1.2.2 行政伦理观的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2.1.1 行政伦理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行政伦理观的概念 | 第16-18页 |
2.2 行政伦理观的规范伦理学基础 | 第18-20页 |
2.2.1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 第18页 |
2.2.2 规范伦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 第18页 |
2.2.3 规范伦理学研究行政伦理观的方法和依据 | 第18-20页 |
第3章 中国行政伦理观的阶段性划分 | 第20-28页 |
3.1 “为政以德”的古代行政伦理观 | 第20-23页 |
3.1.1 “为政以德”的古代行政伦理观的萌芽 | 第20-21页 |
3.1.2 “为政以德”的古代行政伦理观的形成 | 第21-22页 |
3.1.3 “为政以德”的古代行政伦理观的发展 | 第22-23页 |
3.2 “天下为公”的近代行政伦理观 | 第23-25页 |
3.2.1 “天下为公”行政伦理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3-24页 |
3.2.2 “天下为公”行政伦理观的提出 | 第24页 |
3.2.3 “天下为公”行政伦理观的传承 | 第24-25页 |
3.3 “勤政廉政”的当代行政伦理观 | 第25-28页 |
3.3.1 “勤政廉政”行政伦理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5页 |
3.3.2 “勤政廉政”行政伦理观的确立 | 第25-26页 |
3.3.3 “勤政廉政”行政伦理观的创新 | 第26-28页 |
第4章 行政伦理观的功能和作用 | 第28-33页 |
4.1 行政伦理观对官德与官行的影响 | 第28-30页 |
4.1.1 行政伦理观是官德培养的基础 | 第28-29页 |
4.1.2 行政伦理观对官行的激励 | 第29-30页 |
4.2 行政伦理观对行政组织的作用 | 第30-31页 |
4.2.1 行政伦理观有利于确立公正的行政组织程序 | 第30页 |
4.2.2 行政伦理观有利于强化严明的行政组织制度 | 第30-31页 |
4.3 行政伦理观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 第31-33页 |
4.3.1 古代行政伦理观与德治政府管理模式 | 第31页 |
4.3.2 近代行政伦理观与责任政府管理模式 | 第31-32页 |
4.3.3 当代行政伦理观与透明政府管理模式 | 第32-33页 |
第5章 当代行政伦理观的构建 | 第33-40页 |
5.1 当代行政伦理观构建的价值观念转变 | 第33-35页 |
5.1.1 从“官本位”走向“民本位” | 第33页 |
5.1.2 从“等级观念”走向“平等观念” | 第33-34页 |
5.1.3 从“无限行政”走向“责任行政” | 第34-35页 |
5.2 当代行政伦理观的构建的原则 | 第35-37页 |
5.2.1 时代性与继承性的统一 | 第35页 |
5.2.2 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 第35-36页 |
5.2.3 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 第36-37页 |
5.3 当代行政伦理观实现的途径 | 第37-40页 |
5.3.1 树立“以民为本”的行政理念 | 第37-38页 |
5.3.2 建立“公正”的管理制度 | 第38页 |
5.3.3 构建“责任”政府 | 第38-4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0-41页 |
6.1 中国行政伦理观的历史阶段性划分 | 第40页 |
6.2 行政伦理观的功能和作用 | 第40页 |
6.3 行政伦理观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