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其优越性 | 第12-14页 |
1.2.1 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12-14页 |
1.2.2 太阳能的特点 | 第14页 |
1.3 国内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1.4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光伏电池的特性分析及仿真 | 第19-29页 |
2.1 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 | 第19-20页 |
2.2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电气特性 | 第20-22页 |
2.2.1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 | 第20页 |
2.2.2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方程 | 第20-22页 |
2.3 太阳能光伏电池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2-27页 |
2.3.1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SIMULINK模型 | 第22-26页 |
2.3.2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仿真分析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 | 第29-45页 |
3.1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9-31页 |
3.2 恒定电压控制 | 第31-32页 |
3.3 最大功率电跟踪算法 | 第32-42页 |
3.3.1 扰动观察法 | 第32-36页 |
3.3.2 三点比较法 | 第36-39页 |
3.3.3 电导增量法 | 第39-42页 |
3.4 其他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自适应模糊控制在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中的应用 | 第45-63页 |
4.1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结构与原理 | 第45-53页 |
4.1.1 自适应模糊控制原理 | 第45-47页 |
4.1.2 AFLC与FLC的比较 | 第47-48页 |
4.1.3 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 | 第48-50页 |
4.1.4 控制规则修正 | 第50-52页 |
4.1.5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流程 | 第52-53页 |
4.2 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3-59页 |
4.2.1 确定输入输出模糊子集及论域 | 第54页 |
4.2.2 模糊规则的制定 | 第54-55页 |
4.2.3 确定隶属度函数 | 第55-57页 |
4.2.4 模糊决策表 | 第57-58页 |
4.2.5 选定解模糊方法 | 第58-59页 |
4.2.6 自校正环节 | 第59页 |
4.3 模糊控制在光伏发电MPPT中应用的模型及仿真结果 | 第59-61页 |
4.4 自适应模糊控制在MPPT系统中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软件设计及硬件实现 | 第63-83页 |
5.1 变换电路的设计及参数计算 | 第64-69页 |
5.1.1 Boost电路的构成 | 第64-66页 |
5.1.2 储能电感L的选取 | 第66页 |
5.1.3 滤波电容C的选取 | 第66-67页 |
5.1.4 整流二极管D的选取 | 第67页 |
5.1.5 IGBT器件的选择 | 第67页 |
5.1.6 驱动板的选取 | 第67-68页 |
5.1.7 Boost电路的实验电路 | 第68-69页 |
5.2 主控电路的设计 | 第69-76页 |
5.2.1 直流侧电流电压检测电路 | 第70-71页 |
5.2.2 DSP及其外围电路 | 第71-76页 |
5.3 控制器系统软件设计 | 第76-80页 |
5.3.1 EVA定时器下溢中断模块 | 第77-78页 |
5.3.2 A/D中断模块 | 第78页 |
5.3.3 电流电压保护程序设计 | 第78-79页 |
5.3.4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程序设计 | 第79-80页 |
5.4 实验平台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80-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83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