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相关重要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的有关重要文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的有关重要文件 | 第10-11页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1 国外研究的进展 | 第11页 |
1.3.2 国内研究的进展 | 第11-12页 |
1.4 目前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2页 |
1.5 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 | 第12页 |
1.5.1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2 城市复兴的理论 | 第12页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12-14页 |
第2章 明代以前北京历史沿革以及大栅栏地区内部街道的形成 | 第14-20页 |
2.1 明代以前北京历史沿革 | 第14页 |
2.2 大栅栏地区内部街道形态的形成 | 第14-17页 |
2.2.1 东部街道形态的形成 | 第15页 |
2.2.2 西部斜街形态的形成 | 第15-17页 |
2.3 保护大栅栏地区斜街的意义 | 第17-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大栅栏地区历史上各文化类型简介 | 第20-25页 |
3.1 宣南文化简介 | 第20-22页 |
3.2 传统商业文化简介 | 第22-23页 |
3.2.1 大栅栏商业街的起源 | 第22页 |
3.2.2 历史上前门地区商业繁荣的区位原因 | 第22-23页 |
3.2.3 前门老字号的特点 | 第23页 |
3.3 京剧文化简介 | 第23页 |
3.4 政治文化简介 | 第23-2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大栅栏地区文化复兴的劣势与优势分析 | 第25-32页 |
4.1 大栅栏地区文化复兴的劣势——衰败的趋势 | 第25-28页 |
4.1.1 大栅栏地区衰败的现象 | 第25页 |
4.1.2 大栅栏地区衰败的原因 | 第25-28页 |
4.2 大栅栏地区文化复兴的优势——和谐与活力 | 第28-31页 |
4.2.1 大栅栏地区现状社区中的和谐与活力 | 第28-29页 |
4.2.2 大栅栏地区拥有和谐与活力的原因 | 第29-3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5章 大栅栏地区文化复兴的主要方面 | 第32-36页 |
5.1 宣南文化的复兴 | 第32-33页 |
5.1.1 加强对宣南文化的研究 | 第32页 |
5.1.2 保护已确定的历史遗存 | 第32页 |
5.1.3 创造性的向公众展示宣南文化 | 第32页 |
5.1.4 以特色的绿化标志宣南文化 | 第32-33页 |
5.2 传统商业文化的复兴 | 第33-34页 |
5.3 京剧文化在大栅栏地区的复兴 | 第34-35页 |
5.3.1 京剧文化复兴的条件和具体措施 | 第34页 |
5.3.2 关于在大栅栏地区设立“大栅栏京剧节”的设想 | 第34-35页 |
5.4 政治文化在大栅栏地区的复兴 | 第3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6章 大栅栏地区环境整治的措施 | 第36-52页 |
6.1 长期措施 | 第36-45页 |
6.1.1 西方关于修复理论的历史及其观点略述 | 第36-37页 |
6.1.2 一些中国的改造实践的略述 | 第37-41页 |
6.1.3 大栅栏地区的长期整治措施 | 第41-45页 |
6.2 短期措施 | 第45-51页 |
6.2.1 清理街道空间 | 第45-50页 |
6.2.2 更新市政基础设施 | 第50-5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7章 新活动和新因素的引入与正空间的营造 | 第52-62页 |
7.1 “开放系统”简介 | 第52页 |
7.2 新室外活动的引入 | 第52-56页 |
7.2.1 老年人活动 | 第52-54页 |
7.2.2 年轻人活动 | 第54-55页 |
7.2.3 为外国人和外地游客准备的活动 | 第55页 |
7.2.4 传统季节性的活动 | 第55-56页 |
7.3 一些新经济因素的引入 | 第56-58页 |
7.4 维护、创造适合这些行为的正空间 | 第58-61页 |
7.4.1 正空间 | 第58-59页 |
7.4.2 大栅栏地区正空间的营造 | 第59-61页 |
7.4.3 正空间的管理 | 第6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1 | 第67-69页 |
附录2 | 第69-72页 |
附录3 | 第72-73页 |
附录4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