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24页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三、 核心概念 | 第20-22页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第一章 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一般分析 | 第24-31页 |
第一节 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主体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一、 利益表达主体的分散化 | 第25-26页 |
二、 利益表达意愿的普遍化 | 第26-27页 |
三、 利益表达内容的碎片化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网络时代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一、 中国网民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 第28-29页 |
二、 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情况分析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网络媒介视阈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生成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现有制度分析 | 第31-36页 |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31-33页 |
二、 政治协商制度 | 第33-34页 |
三、 司法制度 | 第34-35页 |
四、 信访制度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中的网络媒介因素 | 第36-41页 |
一、 降低利益表达成本 | 第36-37页 |
二、 放大弱势群体声音 | 第37-38页 |
三、 提高弱势群体组织化 | 第38-39页 |
四、 形成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网络媒介视阈下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存在的问题 | 第41-48页 |
第一节 言说自由易造成群体极化 | 第41-43页 |
一、 群体极化 | 第41页 |
二、 网络中的沉默的螺旋 | 第41-43页 |
第二节 非理性利益表达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 第43-44页 |
一、 非理性利益表达 | 第43页 |
二、 非理性利益表达阻碍利益实现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群体怨恨心理阻碍网络维权 | 第44-46页 |
一、 内隐社会认知理论 | 第44-45页 |
二、 网络社会怨恨心理更易爆发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利益表达失范造成网络侵权 | 第46-48页 |
一、 网络利益表达失范 | 第46页 |
二、 利益表达自由与网络侵权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提升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策略分析 | 第48-56页 |
第一节 不断完善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 | 第48-50页 |
一、 健全人大政协民意代表制度 | 第48-49页 |
二、 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完善政府网站倡导网民理性表达 | 第50-52页 |
一、 满足公众知情权 | 第50-51页 |
二、 倡导网民理性表达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建立网络媒体系统机制 | 第52-54页 |
一、 建立社会预警机制 | 第52-53页 |
二、 构建引导疏通机制 | 第53页 |
三、 完善立法监管机制 | 第53-54页 |
第四节 培育社会组织健全社会表达机制 | 第54-56页 |
一、 培育社会组织的必要性 | 第54-55页 |
二、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