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 | 第8-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8页 |
1.1 玉米小斑病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 玉米小斑病菌简介 | 第13-14页 |
1.3 T-毒素 | 第14-15页 |
1.4 丝状子囊真菌的生长发育 | 第15-20页 |
1.4.1 丝状子囊真菌的无性生殖 | 第17-18页 |
1.4.2 丝状子囊真菌的有性生殖 | 第18-20页 |
1.5 真菌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 | 第20-22页 |
1.6 Velvet 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6.1 Velvet 结构域 | 第22-23页 |
1.6.2 Velvet 家族成员的功能 | 第23-27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第2章 Vel2 和 Vos1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28-5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1页 |
2.1.1 菌株 | 第28页 |
2.1.2 质粒 | 第28页 |
2.1.3 引物 | 第28-29页 |
2.1.4 试剂 | 第29-30页 |
2.1.5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 | 第30页 |
2.1.6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45页 |
2.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1-32页 |
2.2.2 PCR 产物的切胶纯化 | 第32-33页 |
2.2.3 质粒的提取 | 第33页 |
2.2.4 原生质体的制备、转化及再生 | 第33-35页 |
2.2.5 单孢分离 | 第35页 |
2.2.6 Vel2 和 Vos1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35-37页 |
2.2.7 Vel2 和 Vos1 缺失突变体的回补 | 第37-39页 |
2.2.8 Vel2 和 Vos1 的过量表达 | 第39-41页 |
2.2.9 Vel2 和 Vos1 双突变体的构建 | 第41-43页 |
2.2.10 真菌总 RNA 的提取 | 第43页 |
2.2.11 DNase 消化总 RNA | 第43-44页 |
2.2.12 cDNA 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44-45页 |
2.2.13 荧光定量 PCR | 第45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45-55页 |
2.3.1 Vel2 和 Vos1 序列的鉴定 | 第45-46页 |
2.3.2 Vel2 和 Vos1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以及验证 | 第46-48页 |
2.3.3 vel2 和 vos1 回补菌株的构建以及验证 | 第48-51页 |
2.3.4 Vel2 和 Vos1 过表达菌株的构建以及验证 | 第51-54页 |
2.3.5 Vel2 和 Vos1 双敲除突变体的构建以及验证 | 第54-55页 |
2.4 讨论 | 第55-57页 |
第3章 Vel2 和 Vos1 对生殖生长的影响 | 第57-8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7-59页 |
3.1.1 菌株 | 第57页 |
3.1.2 引物 | 第57-58页 |
3.1.3 试剂 | 第58-59页 |
3.1.4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 | 第59页 |
3.1.5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3.2.1 玉米小斑病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分生孢子产量的测定 | 第59-60页 |
3.2.2 分生孢子活性的测定 | 第60页 |
3.2.3 分生孢子对过氧化物的抗性以及温度敏感性的测定 | 第60页 |
3.2.4 CAT3 表达分析 | 第60-61页 |
3.2.5 海藻糖含量的测定以及海藻糖合成和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1-62页 |
3.2.6 玉米小斑病菌有性生殖的诱导 | 第62页 |
3.2.7 子囊壳、子囊、子囊孢子数量的测定以及子囊孢子的分离 | 第62-63页 |
3.2.8 玉米小斑病菌有性生殖过程中无性孢子的产量的测定 | 第63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63-80页 |
3.3.1 Vel2 和 Vos1 对无性生殖的影响 | 第63-71页 |
3.3.2 Vel2 和 Vos1 对有性生殖的影响 | 第71-79页 |
3.3.3 VEL2 是 VOS1 的上位,VOS1 是 VEL2 的下位 | 第79-80页 |
3.4 讨论 | 第80-83页 |
3.4.1 Vel2 和 Vos1 对无性生殖的影响 | 第80-81页 |
3.4.2 Vel2 和 Vos1 对有性生殖的影响 | 第81-83页 |
第4章 Vel2 和 Vos1 对次生代谢以及致病力的影响 | 第83-9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83-86页 |
4.1.1 菌株 | 第83页 |
4.1.2 玉米品种 | 第83-84页 |
4.1.3 引物 | 第84页 |
4.1.4 主要试剂 | 第84-85页 |
4.1.5 主要仪器 | 第85页 |
4.1.6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 | 第85-8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6-89页 |
4.2.1 玉米小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能力的对比 | 第86页 |
4.2.2 T 毒素合成能力的比较 | 第86-87页 |
4.2.3 T 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7-88页 |
4.2.4 玉米小斑病菌对玉米叶片致病力的检测 | 第88-89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89-94页 |
4.3.1 Vel2 和 Vos1 对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89-93页 |
4.3.2 Vel2 和 Vos1 对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93-94页 |
4.4 讨论 | 第94-97页 |
4.4.1 Vel2 和 Vos1 与次生代谢的关系 | 第94-95页 |
4.4.2 Vel2 和 Vos1 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95-9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2页 |
附录 | 第112-11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