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入侵植物假臭草和胜红蓟的抗菌活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24页
    1.1 假臭草和胜红蓟的研究概况第10-16页
        1.1.1 植物学特性及分布第10-12页
        1.1.2 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第12-15页
        1.1.3 危害与防治策略研究第15-16页
    1.2 植物源抑菌剂的研究概况第16-22页
        1.2.1 植物中抑菌活性成分的种类及作用第16-18页
        1.2.2 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第18-22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第2章 假臭草和胜红蓟的抗菌活性研究第24-47页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第24-26页
        2.1.1 植物材料第24页
        2.1.2 供试菌种第24页
        2.1.3 仪器与设备第24-25页
        2.1.4 试剂及耗材第25-26页
    2.2 试验方法第26-31页
        2.2.1 粗提物的制备第26-27页
        2.2.2 粗提物抗菌活性测定第27-29页
        2.2.3 抗菌活性部位的筛选第29页
        2.2.4 粗提物的稳定性测定第29-30页
        2.2.5 粗提物的MIC和MBC测定第30-3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1-42页
        2.3.1 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活性测定第31-34页
        2.3.2 抗菌活性部位的确定第34-37页
        2.3.3 提取物稳定性研究第37-40页
        2.3.4 提取物的MIC和MBC测定第40-42页
    2.4 讨论第42-44页
        2.4.1 体外抗菌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第42-43页
        2.4.2 抗菌谱的研究第43页
        2.4.3 提取物的稳定性研究第43-44页
        2.4.4 提取物的MIC和MBC测定第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7页
第3章 假臭草抗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第47-67页
    3.1 材料和试剂第47-48页
        3.1.1 试验材料第47页
        3.1.2 仪器与设备第47-48页
        3.1.3 试剂与耗材第48页
    3.2 试验方法第48-52页
        3.2.1 假臭草提取物总浸膏的制备第48-49页
        3.2.2 假臭草提取物初步分离第49页
        3.2.3 乙酸乙酯相的硅胶柱层析分离及活性测定第49-52页
        3.2.4 抗菌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第52页
        3.2.5 单体化合物抗菌活性检测第5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2-65页
        3.3.1 假臭草萃取相抗菌活性测定第52-53页
        3.3.2 乙酸乙酯相的硅胶柱层析分离及抗菌活性测定第53-55页
        3.3.3 8B组分的硅胶柱层析分离及抗菌活性测定第55-62页
        3.3.4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62-65页
    3.4 讨论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4章 假臭草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第67-85页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67-68页
        4.1.1 试验材料第67页
        4.1.2 仪器与设备第67-68页
        4.1.3 试剂与耗材第68页
    4.2 实验方法第68-71页
        4.2.1 标准溶液的制备和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8页
        4.2.2 总活性物质提取方法的选择及测定第68-69页
        4.2.3 活性成分提取的单因素实验研究第69-70页
        4.2.4 响应面法优化总黄酮提取工艺第70页
        4.2.5 数据统计分析第70-7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1-82页
        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1页
        4.3.2 总黄酮提取方法选择及单因素实验第71-75页
        4.3.3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第75-82页
    4.4 讨论第82-84页
        4.4.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82-83页
        4.4.2 假臭草总黄酮提取方法及提取条件影响第83-84页
        4.4.3 假臭草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第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6页
    5.1 研究总结第85页
    5.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2页
致谢第92-93页
附录A 供试菌种第93-94页
附录B NMR图谱第94-102页
附录C 化合物质谱图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姜黄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功能分析和遗传转化
下一篇:柯里拉京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