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1-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趋势 | 第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观 | 第14-1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与生态文明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高校应自觉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把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意义 | 第17-18页 |
一、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重任 | 第17页 |
二、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17-18页 |
三、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举措 | 第18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18-22页 |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 第19-20页 |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一、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 第22-23页 |
二、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 第23-24页 |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制约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25-34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过程 | 第25-26页 |
一、“知、情、意、行”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过程 | 第25-26页 |
二、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 第26页 |
第二节 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原则 | 第26-28页 |
一、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26-27页 |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27页 |
三、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第27-28页 |
第三节 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环节 | 第28-31页 |
一、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 | 第28-29页 |
二、选择教育机制 | 第29-30页 |
三、践行生态文明观的要求 | 第30页 |
四、考核、总结检查 | 第30-31页 |
第四节 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诸矛盾 | 第31-34页 |
一、生态文明要求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矛盾 | 第31页 |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矛盾 | 第31-32页 |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过程艺术性的矛盾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思路及实现 | 第34-42页 |
第一节 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 | 第34-35页 |
一、融入学科建设、教材编写、学术研究之中 | 第34页 |
二、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 第34-35页 |
三、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之中 | 第35页 |
第二节 融入大学生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教育过程 | 第35-38页 |
一、提高学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教育意义的认识 | 第36页 |
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社会实践的参与意识 | 第36-37页 |
三、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和形式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融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 | 第38-40页 |
一、融入校风、师风和学风建设之中 | 第38页 |
二、融入学校各类媒体传播之中 | 第38-39页 |
三、融入校园自然环境之中 | 第39-40页 |
第四节 融入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 第40-42页 |
一、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网络的必要性 | 第40页 |
二、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网络模式的实施途径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