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2.1 本科生参与科研 | 第15-21页 |
2.1.1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2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导师制 | 第17-19页 |
2.1.3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2.2 创造力(creativity) | 第21-25页 |
2.2.1 创造力的含义 | 第21-22页 |
2.2.2 创造力的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创造力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2.2.4 创造力的测评 | 第24-25页 |
2.3 就业绩效研究 | 第25-27页 |
2.3.1 就业绩效的内涵 | 第25-26页 |
2.3.2 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因素 | 第26-27页 |
2.4 可雇佣性 | 第27-31页 |
2.4.1 可雇佣性的内涵 | 第27-28页 |
2.4.2 可雇佣性的组成 | 第28页 |
2.4.3 大学生可雇佣性 | 第28-31页 |
3 研究内容与设计 | 第31-36页 |
3.1 假设的提出 | 第31页 |
3.2 样本的基本信息 | 第31-33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33-34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34-36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6-56页 |
4.1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状 | 第36-42页 |
4.2 本科生参与科研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与信度 | 第42-44页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信度 | 第44-46页 |
4.4 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力、就业绩效和可雇佣性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 第46-48页 |
4.4.1 性别差异检验 | 第46页 |
4.4.2 是否为师范生的差异检验 | 第46-47页 |
4.4.3 2010级本科生基本情况差异检验 | 第47页 |
4.4.4 2011级本科生基本情况差异检验 | 第47-48页 |
4.5 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造力对可雇佣性和就业绩效的影响 | 第48-56页 |
4.5.1 2010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造力对可雇佣性和就业绩效的影响 | 第48-50页 |
4.5.2 2011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造力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 第50-53页 |
4.5.3 2012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造力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4 2011级与2012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造力对可雇佣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5 讨论 | 第56-61页 |
5.1 样本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分析 | 第56页 |
5.2 样本总体人口学差异检验的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5.3 样本总体回归分析的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4 样本总体数据的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页 |
5.5 实践启示与建议 | 第59-61页 |
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61-62页 |
7 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8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5页 |
附录1:2010级毕业生问卷 | 第68-72页 |
附录2:2011级在校本科生问卷 | 第72-74页 |
附录3:2012级在校本科生问卷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