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无砟轨道结构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1.2.3 轨道扣件系统 | 第16-17页 |
1.3 考虑轨道系统的桥梁抗震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有砟轨道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无砟轨道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桥梁减震、隔震支座的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1.4.1 国内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1.4.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21页 |
1.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2 无砟轨道一体化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23-34页 |
2.1 梁轨相互作用机理 | 第23页 |
2.2 不同设防级别下的建模思路 | 第23-25页 |
2.2.1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有限元建模 | 第24页 |
2.2.2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有限元建模 | 第24-25页 |
2.3 无砟轨道纵向阻力模型 | 第25-30页 |
2.3.1 弹性扣件恢复力模型 | 第25-28页 |
2.3.2 道床位移阻力模型 | 第28-30页 |
2.4 后继结构模拟 | 第30-31页 |
2.5 球型钢支座模拟 | 第31-32页 |
2.6 桩-土相互作用模拟 | 第32-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基于一体化模型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34-45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34页 |
3.2 轨道系统参数取值 | 第34-35页 |
3.3 主梁截面参数 | 第35-37页 |
3.4 球型钢支座参数 | 第37-38页 |
3.5 桩-土相互作用参数 | 第38-40页 |
3.6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结果 | 第40-44页 |
3.6.1 振型对比分析 | 第40-43页 |
3.6.2 自振频率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无砟轨道系统对铁路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45-68页 |
4.1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45-51页 |
4.1.1 反应谱法 | 第45-47页 |
4.1.2 时程分析法 | 第47-50页 |
4.1.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0-51页 |
4.2 多遇地震下的轨道约束影响 | 第51-55页 |
4.2.1 反应谱分析内力图 | 第51-52页 |
4.2.2 轨道约束对连续梁桥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3 轨道约束对简支梁桥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多遇地震下后继结构对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 | 第55-58页 |
4.3.1 考虑后继结构的计算模型 | 第55-56页 |
4.3.2 后继结构对连续梁桥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3 后继结构对简支梁桥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罕遇地震下的轨道约束影响 | 第58-65页 |
4.4.1 轨道约束对连续梁的影响 | 第58-62页 |
4.4.2 轨道约束对简支梁的影响 | 第62-65页 |
4.5 罕遇地震下后继结构对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 | 第65-67页 |
4.5.1 后继结构对连续梁桥的影响 | 第65-66页 |
4.5.2 后继结构对简支梁桥的影响 | 第66-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罕遇地震下轨道约束系统对减隔震桥梁的影响分析 | 第68-87页 |
5.1 减隔震原理 | 第68页 |
5.2 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 | 第68-72页 |
5.2.1 摩擦摆式支座的结构形式 | 第69-70页 |
5.2.2 摩擦摆式支座力学模型 | 第70-72页 |
5.2.3 摩擦摆式支座计算参数 | 第72页 |
5.3 摩擦摆式支座隔震效果研究 | 第72-77页 |
5.4 轨道系统对减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77-85页 |
5.4.1 轨道系统对连续梁桥各墩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77-83页 |
5.4.2 轨道系统对简支梁桥各墩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83-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