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第15页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7页 |
2.1 物流园区概念概述 | 第18-20页 |
2.1.1 物流园区概念 | 第18-19页 |
2.1.2 物流园区的性质 | 第19页 |
2.1.3 物流园区的类型 | 第19-20页 |
2.2 物流园区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1 物流园区的集群效应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价值链理论 | 第21页 |
2.3 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涵义及分析 | 第21-26页 |
2.3.1 运营模式的涵义 | 第21-23页 |
2.3.2 国外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分析 | 第23-25页 |
2.3.3 国外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经验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综合评价体系 | 第27-37页 |
3.1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的园区概况 | 第27页 |
3.2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宏观环境 | 第27-30页 |
3.2.1 河北煤炭市场需求环境分析 | 第27-28页 |
3.2.2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区位条件分析 | 第28页 |
3.2.3 交通运输条件分析 | 第28-29页 |
3.2.4 政策环境分析 | 第29-30页 |
3.3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4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运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6页 |
3.4.1 物流园区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31页 |
3.4.2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的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第31-34页 |
3.4.3 指标的确定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运营效果评价 | 第37-52页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7-41页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7-38页 |
4.1.2 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4.1.3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9-40页 |
4.1.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0-41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具体步骤 | 第41-44页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 | 第41-42页 |
4.2.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2-44页 |
4.3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运营效果评价 | 第44-50页 |
4.3.1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第44-46页 |
4.3.2 隶属度值 | 第46-49页 |
4.3.3 多级模糊计算 | 第49-50页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行唐县煤炭物流园区运营发展建议 | 第52-59页 |
5.1 行唐县煤炭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政策建议 | 第52-54页 |
5.1.1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的运作管理模式 | 第52-53页 |
5.1.2 政府在物流园区的角色定位 | 第53-54页 |
5.2 完善园区基本条件建设,提升园区服务水平 | 第54-55页 |
5.3 在经济方面,提升园区的经营效益 | 第55-56页 |
5.3.1 拓展园区增值服务功能 | 第55-56页 |
5.3.2 加强日常的资金管理,发展潜在客户 | 第56页 |
5.4 信息化建设 | 第56-58页 |
5.4.1 行唐县冀中煤炭物流园区信息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 第57页 |
5.4.2 物流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的物流信息增值功能 | 第57页 |
5.4.3 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原则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72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