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

TI蜗杆传动啮合理论研究及优化设计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第一章 绪 论第10-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环面蜗杆传动的特点、分类及应用第10-13页
    1.3 环面蜗杆传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3-18页
        1.3.1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第14-15页
        1.3.2 直廓环面蜗杆传动第15页
        1.3.3 其它类型环面蜗杆传动第15-16页
        1.3.4 TI 蜗杆传动第16-18页
    1.4 优化设计第18-21页
        1.4.1 优化方法第18-20页
        1.4.2 优化设计在蜗杆传动中的应用第20-21页
    1.5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一次包络 TI 蜗杆传动啮合理论第23-49页
    2.1 坐标系建立及坐标变换第23-25页
        2.1.1 建立坐标系第23-24页
        2.1.2 坐标变换第24-25页
    2.2 基本方程第25-31页
        2.2.1 渐开线方程第25页
        2.2.2 渐开面方程第25-27页
        2.2.3 渐开线斜齿轮齿面上任意一点的单位法矢量n(2)方程第27-29页
        2.2.4 啮合点处相对运动速度第29-31页
    2.3 啮合函数及啮合方程第31-34页
        2.3.1 渐开线斜齿轮轮齿左侧(即齿槽右侧)齿面 ΣL 包络 TI 蜗杆上侧齿面 ΣU 的啮合函数第31-33页
        2.3.2 渐开线斜齿轮轮齿右侧(即齿槽左侧)齿面 ΣR 包络 TI 蜗杆下侧齿面 ΣD 的啮合函数及啮合方程第33-34页
    2.4 一次包络 TI 蜗杆传动的齿面方程第34-37页
        2.4.1 蜗轮齿面上瞬时接触线第34-35页
        2.4.2 啮合面第35-36页
        2.4.3 蜗杆齿面方程第36-37页
    2.5 二类界限曲线(蜗轮齿面上)第37-41页
        2.5.1 渐开面齿面 ΣL 包络 TI 蜗杆上侧齿面 ΣU 时的二类界限线第37-38页
        2.5.2 渐开面齿面ΣR 包络 TI 蜗杆下侧齿面 ΣD 时的二类界限线第38-39页
        2.5.3 二类界限线在坐标系S2中的求解步骤第39-40页
        2.5.4 空间啮合的二次接触现象第40-41页
    2.6 一类界限线第41-45页
        2.6.1 一类界限函数第41-43页
        2.6.2 一类界限曲线第43-45页
    2.7 齿面接触参数第45-48页
        2.7.1 齿面的相对滑动系数第45页
        2.7.2 瞬时接触线方向和相对速度v(21) 方向的夹角第45-46页
        2.7.3 诱导法曲率第46-47页
        2.7.4 瞬时接触线方向与合速度vΣ 的夹角θ第47-48页
    2.8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一次包络 TI 蜗杆传动啮合性能分析第49-75页
    3.1 前言第49-52页
        3.1.1 蜗杆传动失效简介第49-51页
        3.1.2 啮合性能及影响因素第51-52页
    3.2 齿面接触区域的边界条件第52-54页
        3.2.1 计算参数u, λ ,φ2取值范围第52-53页
        3.2.2 蜗轮齿面接触区域的边界条件第53页
        3.2.3 蜗杆齿面接触区域的边界条件第53-54页
    3.3 啮合界限线存在的判定条件第54-56页
    3.4 啮合性能分析第56-74页
        3.4.1 边界条件对接触线分布的影响第57-58页
        3.4.2 螺旋角 β 对啮合性能的影响第58-64页
        3.4.3 中心距 a 对啮合性能的影响第64-66页
        3.4.4 变位系数x2对啮合性能的影响第66-68页
        3.4.5 模数mn对啮合性能的影响第68-70页
        3.4.6 传动比i12对啮合性能的影响第70-71页
        3.4.7 蜗杆头数Z1对啮合性能的影响第71-72页
        3.4.8 蜗轮齿宽b2对啮合性能的影响第72-74页
    3.5 小结第74-75页
第四章 二次包络 TI 蜗杆传动啮合理论第75-93页
    4.1 建立坐标系第75-76页
    4.2 啮合函数和啮合方程第76-79页
        4.2.1 啮合点处相对运动的速度矢v(12)*第76-77页
        4.2.2 TI蜗杆齿面 Σ(1)上啮合点处单位法矢n(1)第77-78页
        4.2.3 啮合函数和啮合方程第78-79页
    4.3 瞬时接触线方程第79-84页
        4.3.1 蜗杆齿面上瞬时接触线方程第79-80页
        4.3.2 蜗轮齿面上瞬时接触线方程第80-82页
        4.3.3 双线接触第82-84页
    4.4 二类界限线(即啮合界限线)第84-87页
    4.5 一类界限线(即根切界限线)第87-91页
        4.5.1 一类界限函数第87-90页
        4.5.2 一类界限线第90-91页
    4.6 齿面接触参数第91-92页
        4.6.1 瞬时接触线方向和相对速度方向的夹角(即润滑角)第91页
        4.6.2 诱导法曲率第91-92页
    4.7 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二次包络 TI 蜗杆传动齿面接触分析第93-112页
    5.1 接触线分析第93-101页
        5.1.1 虚接触第93-94页
        5.1.2 接触线分析第94-98页
        5.1.3 螺旋角的选择第98-100页
        5.1.4 蜗轮齿面形状第100-101页
    5.2 二次包络蜗轮齿厚分析第101-110页
        5.2.1 螺旋角对齿厚的影响第101-103页
        5.2.2 模数对齿厚的影响第103-104页
        5.2.3 中心距对齿厚的影响第104-106页
        5.2.4 齿宽对齿厚的影响第106-107页
        5.2.5 传动比对齿厚的影响第107-109页
        5.2.6 蜗杆头数对齿厚的影响第109-110页
    5.3 小 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基于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的一次包络 TI 蜗杆传动啮合性能优化设计第112-125页
    6.1 遗传算法简介第112-117页
        6.1.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第113页
        6.1.2 遗传算法的步骤第113-116页
        6.1.3 遗传算法的特点第116-117页
    6.2 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第117-118页
        6.2.1 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原理第117-118页
        6.2.2 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步骤第118页
    6.3 一次包络 TI 蜗杆传动优化设计第118-122页
        6.3.1 优化变量第118页
        6.3.2 目标函数第118-119页
        6.3.3 约束条件第119-120页
        6.3.4 优化方法的选用第120-121页
        6.3.5 约束条件的处理第121页
        6.3.6 适应度函数的计算第121-122页
    6.4 优化实例第122-124页
        6.4.1 基本参数的选取第122页
        6.4.2 结果分析第122-123页
        6.4.3 优化方法的比较第123-124页
    6.5 小结第124-125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4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及科研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底管道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基础研究
下一篇: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