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5-18页 |
第2章 对传统战略理论的反思与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37页 |
2.1 当代企业环境的新特征和经营新趋势 | 第18-23页 |
2.1.1 经营环境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 | 第18页 |
2.1.2 经济全球化 | 第18-19页 |
2.1.3 技术的交叉渗透 | 第19页 |
2.1.4 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 第19-21页 |
2.1.5 知识等无形要素成为日益重要的企业资源 | 第21页 |
2.1.6 日益模糊的产业界线与企业边界 | 第21-22页 |
2.1.7 动态的战略调整已成为大势所趋 | 第22-23页 |
2.2 对传统战略理论的反思 | 第23-27页 |
2.2.1 主流战略方法(Classical Approach)与产业组织模型 | 第23-24页 |
2.2.2 基于对策论的战略冲突模型 | 第24-25页 |
2.2.3 超优势竞争理论与基于激变环境的新竞争模型 | 第25页 |
2.2.4 基于资源与动态能力的观点 | 第25-27页 |
2.3 动态环境对传统战略理论的挑战 | 第27-31页 |
2.3.1 放弃战略管理线性思维模式,转向学习模式和动态能力模式 | 第27-28页 |
2.3.2 实现从静态竞争优势向动态竞争优势的转换 | 第28-29页 |
2.3.3 从注重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转向多层竞争体系 | 第29-30页 |
2.3.4 突破低成本与差异化相排斥的传统观念,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 第30-31页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1-35页 |
2.4.1 企业知识理论 | 第31-34页 |
2.4.2 动态能力与柔性理论 | 第34-35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35-37页 |
第3章 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竞争优势构建思路 | 第37-64页 |
3.1 企业知识、核心能力与动态竞争优势 | 第37-45页 |
3.1.1 企业知识与核心能力 | 第37-40页 |
3.1.2 企业知识的价值及其理想特征 | 第40-42页 |
3.1.3 核心能力的动态观 | 第42-44页 |
3.1.4 竞争能力的动态观与动态竞争优势 | 第44-45页 |
3.2 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的本质及表现形式 | 第45-50页 |
3.2.1 竞争优势的实质 | 第45-46页 |
3.2.2 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 | 第46-47页 |
3.2.3 竞争优势的存在场所 | 第47-48页 |
3.2.4 竞争优势的效果 | 第48-49页 |
3.2.5 竞争优势的时间范围 | 第49-50页 |
3.3 竞争优势组合的营造与动态发展 | 第50-55页 |
3.3.1 对成功企业的实践分析 | 第50-51页 |
3.3.2 竞争优势组合 | 第51页 |
3.3.3 竞争优势组合的构成要素与发展动态 | 第51-55页 |
3.4 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营造过程探究 | 第55-60页 |
3.4.1 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与核心能力 | 第55-56页 |
3.4.2 动态竞争优势的营造过程逻辑模型 | 第56-60页 |
3.5 各层竞争优势的动态互动 | 第60-62页 |
3.5.1 竞争优势的层次互动模型 | 第61-62页 |
3.5.2 不同层次竞争优势及其互动关系 | 第62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62-64页 |
第4章 企业知识与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动态调整 | 第64-102页 |
4.1 战略逻辑与远景的形成 | 第64-68页 |
4.1.1 产业洞察力 | 第65-67页 |
4.1.2 基于企业知识的协调与整合观能力 | 第67-68页 |
4.2 企业知识的内部积累与核心能力培育 | 第68-88页 |
4.2.1 企业知识与核心能力在竞争优势中的地位 | 第68-71页 |
4.2.2 企业知识决策 | 第71-72页 |
4.2.3 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形成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 第72-73页 |
4.2.4 知识链概念及其理论模型 | 第73-75页 |
4.2.5 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模式研究 | 第75-77页 |
4.2.6 构建动态竞争优势的关键--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 第77-88页 |
4.3 获取外部知识加强企业核心能力 | 第88-95页 |
4.3.1 通过企业并购获取外部知识 | 第88-90页 |
4.3.2 通过联盟网络获取外部知识 | 第90-93页 |
4.3.3 外部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与内部化 | 第93-95页 |
4.4 企业核心能力的动态转换 | 第95-100页 |
4.4.1 企业核心能力的生命周期 | 第95-97页 |
4.4.2 实证分析:我国彩电制造业核心能力的周期性 | 第97-99页 |
4.4.3 企业核心能力跃迁 | 第99-100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0-102页 |
第5章 价值链配置与价值链动态调整 | 第102-115页 |
5.1 价值链配置系统及其竞争优势的衡量 | 第102-105页 |
5.1.1 价值链与价值链配置系统 | 第102-104页 |
5.1.2 基于作业流程与价值链配置的竞争优势的衡量 | 第104-105页 |
5.2 开发虚拟价值链 | 第105-108页 |
5.2.1 虚拟价值链的界定及其创造价值的不同阶段 | 第106-107页 |
5.2.2 虚拟价值链的有效开发 | 第107-108页 |
5.3 价值链的调整与优化 | 第108-113页 |
5.3.1 企业优化价值链的战略性思考 | 第108-111页 |
5.3.2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价值链优化 | 第111-113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3-115页 |
第6章 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动态演进 | 第115-128页 |
6.1 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动态演进的理论分析 | 第115-118页 |
6.1.1 对各层竞争优势的整合分析 | 第115-117页 |
6.1.2 最终产品市场动态演进的理论基础 | 第117-118页 |
6.2 最终产品市场层主导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 | 第118-126页 |
6.2.1 动态演进模型 | 第118-120页 |
6.2.2 主导竞争优势的深层基础 | 第120-121页 |
6.2.3 动态产品特性与主导优势 | 第121-123页 |
6.2.4 主导优势与价值创新 | 第123-126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6-128页 |
第7章 动态竞争优势的基石--企业柔性的动态演进 | 第128-147页 |
7.1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柔性 | 第128-134页 |
7.1.1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柔性本质及其战略价值 | 第128-130页 |
7.1.2 基于知识观的增强企业柔性研究 | 第130-134页 |
7.2 企业柔性的管理与动态演进 | 第134-145页 |
7.2.1 在动态环境下谋求企业柔性的供求平衡 | 第134-139页 |
7.2.2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柔性动态演进 | 第139-145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5-147页 |
第8章 实证分析:“三一重工”动态竞争优势的构建 | 第147-172页 |
8.1 三一重工发展历程与概况 | 第147-149页 |
8.1.1 发展历程 | 第147-148页 |
8.1.2 公司概况 | 第148-149页 |
8.2 战略远景与目标--国内工程机械标志性企业的确立 | 第149-154页 |
8.2.1 战略远景与目标分析 | 第149-154页 |
8.2.2 战略远景、公司目标与经营理念 | 第154页 |
8.3 企业知识的积累 | 第154-163页 |
8.3.1 技术的积累 | 第154-159页 |
8.3.2 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 | 第159-160页 |
8.3.3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 第160-161页 |
8.3.4 服务体系的建立 | 第161-163页 |
8.4 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 第163-166页 |
8.4.1 超强的制造能力 | 第163-164页 |
8.4.2 技术创新能力 | 第164-166页 |
8.5 产品市场的超强竞争优势 | 第166-169页 |
8.5.1 公司快速发展 | 第166-167页 |
8.5.2 超强的产品市场竞争优势 | 第167-169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9-172页 |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172-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研究成果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