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文献述评与启示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本文框架 | 第17页 |
1.5.3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2.1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1.1 应计盈余管理 | 第18页 |
2.1.2 真实盈余管理 | 第18-19页 |
2.1.3 影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因素 | 第19-21页 |
2.2 信贷融资的盈余管理动机 | 第21-22页 |
2.3 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设计 | 第24-33页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4-27页 |
3.1.1 银行信贷与盈余管理 | 第24-25页 |
3.1.2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与盈余管理 | 第25-26页 |
3.1.3 政策紧缩期的融资约束、银行信贷与盈余管理 | 第26-27页 |
3.1.4 政策紧缩期的企业成长性、银行信贷与盈余管理 | 第27页 |
3.2 替代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 第27-31页 |
3.2.1 盈余管理的计量 | 第28-29页 |
3.2.2 银行信贷的计量 | 第29-30页 |
3.2.3 货币政策的度量 | 第30页 |
3.2.4 企业特质的度量 | 第30页 |
3.2.5 控制变量的选择 | 第30-31页 |
3.3 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1-33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33-42页 |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3页 |
4.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4.3 回归分析 | 第34-37页 |
4.3.1 银行信贷与盈余管理的初步检验 | 第34-35页 |
4.3.2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与盈余管理的影响检验 | 第35-36页 |
4.3.3 融资约束、银行信贷与盈余管理的影响检验 | 第36页 |
4.3.4 企业成长性、银行信贷与盈余管理的影响检验 | 第36-37页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37-42页 |
4.4.1 银行信贷的变量选择 | 第38-39页 |
4.4.2 应计盈余管理的变量选择 | 第39页 |
4.4.3 真实盈余管理的变量选择 | 第39-42页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2-4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42-43页 |
5.3 政策建议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