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8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10-12页 |
(一)认识论的深入研究 | 第10-11页 |
(二)内隐学习的深入研究 | 第11页 |
(三)知识转型的需求 | 第11页 |
(四)新课改的要求 | 第11-12页 |
(五)生物教学现状的诉求 | 第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国外实践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 第14页 |
(四)国内实践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五)现有研究结论及方法评述 | 第15-16页 |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化概述 | 第18-28页 |
1.1 隐性知识显性化概要 | 第18-23页 |
1.1.1 隐性知识 | 第18-19页 |
1.1.2 隐性知识的特征 | 第19-20页 |
1.1.3 隐性知识与内隐学习的关系 | 第20-21页 |
1.1.4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 | 第21-22页 |
1.1.5 隐性知识显性化 | 第22-23页 |
1.2 隐性知识显性化教育价值分析 | 第23-24页 |
1.2.1 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个体获取显性知识有积极作用 | 第23页 |
1.2.2 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助于个体实践能力的发展 | 第23-24页 |
1.2.3 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形成积极地情感态度价值观 | 第24页 |
1.3 隐性知识显性化视角下对生物教学的反思 | 第24-28页 |
1.3.1 隐性知识显性化视角下对学习的反思 | 第25-26页 |
1.3.2 隐性知识显性化视角下对生物教学的反思 | 第26-28页 |
第二部分 隐性知识显性化视角下教学策略分析 | 第28-37页 |
2.1 教师隐性知识的积累为师生对话奠定基础 | 第28-31页 |
2.1.1 与社会文化有关的生物学科隐性知识 | 第29页 |
2.1.2 与学科专业实践有关的隐性知识 | 第29-30页 |
2.1.3 与教学智慧有关的隐性知识 | 第30-31页 |
2.2 重视学生个人体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 | 第31-33页 |
2.2.1 基于教材分析的实践活动 | 第32页 |
2.2.2 关于教学需要的实践活动 | 第32-33页 |
2.3 创设问题情景,形成知识愿景 | 第33-34页 |
2.4 转变学习方式,逐步转交话语权 | 第34-37页 |
第三部分 初中生物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实施 | 第37-54页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7-40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37页 |
3.1.2 实验被试的选取 | 第37-38页 |
3.1.3 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 | 第38-39页 |
3.1.4 实验实施安排 | 第39-40页 |
3.2 教学策略实施案例 | 第40-54页 |
3.2.1 与前任教师、学生谈话案例 | 第40-41页 |
3.2.2 研究者实践案例 | 第41-43页 |
3.2.3 问题导向的合作讨论教学案例 | 第43-45页 |
3.2.4 角色扮演案例 | 第45-48页 |
3.2.5 实践性任务案例 | 第48-52页 |
3.2.6 形成性评价案例 | 第52-54页 |
第四部分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4.1 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4.2 学生获取信息及分析能力的结果与分析 | 第55页 |
4.3 学生探究能力的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4.4 学生保护生物资源的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4.5 情景任务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4.5.1 实验班访谈结果 | 第57-60页 |
4.5.2 对照班访谈结果 | 第60-61页 |
4.5.3 实验班与对照班访谈结果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第五部分 结论与思考 | 第62-65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反思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附录 1:前测和后测问卷编制细目表 | 第69-70页 |
附录 2:前测卷 | 第70-73页 |
附录 3:后测卷 | 第73-77页 |
附录 4:情景任务题及访谈提纲 | 第77-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