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基层政府环境管理研究--以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路街道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0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第11页
        1.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5页
    1.3 研究依据第15-17页
        1.3.1 理论依据第15-16页
        1.3.2 现实依据第16-17页
    1.4 基本概念第17-18页
        1.4.1 基层政府第17页
        1.4.2 广义环境管理第17页
        1.4.3 基层环境管理第17-18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19页
        1.5.1 研究思路第18页
        1.5.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6 创新之处第19-20页
第二章 稀土路街道办的环境管理概况第20-25页
    2.1 稀土路街道的概况第20-21页
        2.1.1 基本情况第20页
        2.1.2 职责和机构设置第20-21页
    2.2 稀土路街道的环境概况第21-22页
        2.2.1 辖区环境概况第21页
        2.2.2 街道办的环境管理职责第21-22页
        2.2.3 街道办的环境管理主体第22页
    2.3 稀土路街道办的环境管理工作第22-25页
        2.3.1 街道办环境管理现状第22-23页
        2.3.2 街道办环境管理队伍及保障第23-25页
第三章 稀土路街道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困境第25-30页
    3.1 环境管理工作的外在困境第25-26页
        3.1.1 企业环保意识差第25-26页
        3.1.2 基层百姓的能动性不足第26页
        3.1.3 地方保护主义普遍存在第26页
    3.2 环境管理工作的内在困境第26-28页
        3.2.1 环境监管形式粗放第26-27页
        3.2.2 环境管理执法流程复杂第27-28页
        3.2.3 存在以调代罚、以费替罚等情况第28页
        3.2.4 环境管理队伍不精第28页
    3.3 环境管理工作的保障不足第28-30页
        3.3.1 执法装备落后、资金短缺第28-29页
        3.3.2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第29页
        3.3.3 忽视职业道德的建设第29-30页
第四章 导致环境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0-35页
    4.1 法律体系不完善第30-32页
        4.1.1 基层政府的法定地位模糊第30-31页
        4.1.2 涉及环保的法律法规众多第31页
        4.1.3 守法成本远高于违法成本第31-32页
    4.2 环境执法体系有待改进第32-33页
        4.2.1 环境执法缺少协调配合第32页
        4.2.2 环境执法不具有行政强制权第32页
        4.2.3 环境执法尺度不一第32-33页
        4.2.4 环境执法缺乏监督第33页
    4.3 基层政府环境责任感缺位第33-35页
        4.3.1 基层政府责任冲突第33页
        4.3.2 干部考核机制异化第33-34页
        4.3.3 环保投入不足第34-35页
第五章 改善基层政府环境管理的对策第35-41页
    5.1 完善环境管理法律体系第35-36页
        5.1.1 明确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第35页
        5.1.2 细化法律法规条例第35-36页
    5.2 改进基层环境管理体制第36-37页
        5.2.1 改进基层政府机构设置第36页
        5.2.2 完善环境评价体系建设第36-37页
        5.2.3 提前做好发展规划第37页
        5.2.4 强化环境问责机制第37页
    5.3 建立权责对等的基层政府第37-38页
        5.3.1 理顺政府职能第37页
        5.3.2 明确环境管理的权责第37-38页
    5.4 营造“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环境第38-41页
        5.4.1 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第38页
        5.4.2 重视对企业的正面引导第38-39页
        5.4.3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第39-40页
        5.4.4 发挥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致谢第44-45页
作者简介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循环高温对蛋鸡消化机能的影响及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下一篇:甘肃野生与栽培甘草内生菌有效菌株发酵物与宿主抗炎作用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