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褐煤干燥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褐煤中水分赋存形态 | 第12-13页 |
1.2.2 褐煤干燥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干燥对褐煤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第14-16页 |
1.3 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褐煤的干燥特性实验 | 第18-31页 |
2.1 煤样的选择 | 第18页 |
2.2 褐煤的水平管式电炉干燥实验 | 第18-21页 |
2.2.1 实验系统 | 第18-19页 |
2.2.2 实验方案 | 第19-20页 |
2.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0-21页 |
2.3 褐煤干燥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25页 |
2.3.1 煤样质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2 温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介质的影响 | 第23-25页 |
2.4 干燥褐煤对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第25-30页 |
2.4.1 实验方案 | 第25-27页 |
2.4.2 干燥温度对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3 干燥介质对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COMBDRY低温干燥过程的模拟方法及验证 | 第31-46页 |
3.1 干燥模型的选择及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3.1.1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 第31-32页 |
3.1.2 颗粒相模型的简化与假设 | 第32-33页 |
3.1.3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3.2 数值求解及参数设定 | 第34-41页 |
3.2.1 数学模型 | 第34-39页 |
3.2.2 物性参数 | 第39-40页 |
3.2.3 边界条件 | 第40页 |
3.2.4 求解方法 | 第40-41页 |
3.3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41-45页 |
3.3.1 COMBDRY干燥工艺的干燥原理及试验工况 | 第41-43页 |
3.3.2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COMBDRY低温烟气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6-67页 |
4.1 干燥的模拟工况 | 第46-48页 |
4.2 温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48-57页 |
4.2.1 温度场分析 | 第48-50页 |
4.2.2 速度场分析 | 第50-52页 |
4.2.3 压力场分析 | 第52-54页 |
4.2.4 水蒸气质量分数场分析 | 第54-56页 |
4.2.5 水分脱除效果分析 | 第56-57页 |
4.3 烟煤比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57-65页 |
4.3.1 温度场分析 | 第57-58页 |
4.3.2 速度场分析 | 第58-60页 |
4.3.3 压力场分析 | 第60-62页 |
4.3.4 水蒸气质量分数场分析 | 第62-64页 |
4.3.5 水分脱除效果分析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