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33页 |
1.2.1. 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7-22页 |
1.2.2. 影响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 第22-33页 |
1.3 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35-3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4.2. 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36-37页 |
1.4.3. 历史数据来源 | 第37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37-40页 |
第2章 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分析 | 第40-86页 |
2.1 理论分析 | 第41-47页 |
2.2 机制分析 | 第47-54页 |
2.2.1.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47-49页 |
2.2.2. 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作用 | 第49-50页 |
2.2.3. 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50-52页 |
2.2.4. 经济增长对进口的作用 | 第52-53页 |
2.2.5. 进口与出口的互动作用 | 第53-54页 |
2.3 模型构建 | 第54-85页 |
2.3.1. 基本模型 | 第54-66页 |
2.3.2. 扩展模型 | 第66-8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3章 近代中国历史视角下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第86-128页 |
3.1 阶段划分及主要依据 | 第87-89页 |
3.2 清代中期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89-99页 |
3.3 清代晚期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99-105页 |
3.4 民国时期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05-113页 |
3.5 新中国改革开放前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13-120页 |
3.6 新中国改革开放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20-12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24-128页 |
第4章 近代典型国家历史视角下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第128-190页 |
4.1 阶段划分及主要依据 | 第139-145页 |
4.2 英国 | 第145-156页 |
4.2.1. 重商主义下的帝国殖民扩张(1583-1750) | 第145-147页 |
4.2.2. 从贸易保护逐步走向自由贸易(1750-1860) | 第147-151页 |
4.2.3. 从贸易自由进入超贸易保护(1860-1945) | 第151-154页 |
4.2.4. 政策反复震荡的二战结束至今(1945至今) | 第154-156页 |
4.3 美国 | 第156-164页 |
4.3.1. 幼稚产业保护下工业社会的兴起(1790-1914) | 第156-160页 |
4.3.2. 两次世界大战及联邦权力的扩张(1914-1945) | 第160-162页 |
4.3.3. 从贸易自由化到战略性贸易政策(1945至今) | 第162-164页 |
4.4 德国 | 第164-178页 |
4.4.1. 德意志统一及联邦权力的扩张(1871-1914) | 第164-168页 |
4.4.2. 两次世界大战及过渡时期(1914-1945) | 第168-172页 |
4.4.3. 从两个德国到再次统一(1945-1990) | 第172-175页 |
4.4.4. 两个德国再次统一至今(1990至今) | 第175-178页 |
4.5 日本 | 第178-188页 |
4.5.1. 从田沼时代到松方财政(1767-1914) | 第178-182页 |
4.5.2. 两次世界大战及过渡阶段(1914-1945) | 第182-185页 |
4.5.3. 从战后高速增长到平成萧条(1945至今) | 第185-1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5章 结论、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190-210页 |
5.1 横向对比分析 | 第190-201页 |
5.2 本文结论 | 第201-203页 |
5.3 对于世界及中国的启示 | 第203-208页 |
5.4 未来研究方向 | 第208-210页 |
附录 | 第210-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58页 |
符号说明 | 第258-260页 |
致谢 | 第260-2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