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焚烧飞灰的产生 | 第11-12页 |
1.1.2 医疗飞灰重金属在环境中潜在风险 | 第12-13页 |
1.2 焚烧飞灰处理技术 | 第13-17页 |
1.2.1 水泥固化法 | 第13页 |
1.2.2 玻璃化高温熔融法 | 第13-15页 |
1.2.3 水热法 | 第15页 |
1.2.4 分步浮选法 | 第15-16页 |
1.2.5 化学药剂稳定法 | 第16-17页 |
1.3 零价铁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第17-18页 |
1.3.1 零价铁在环境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 实验样品及试剂 | 第21页 |
2.1.1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 第2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3.1 消解方法 | 第22页 |
2.3.2 重金属毒性鉴别方法 | 第22-23页 |
2.3.3 体外模拟试验(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xt, PBET) | 第23-24页 |
2.3.4 形态分析(Sequ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 SEP) | 第24页 |
2.3.5 多级浸出方法 (Multiple Extraction Procedure, MEP) | 第24-25页 |
2.3.6 溶液中Fe~(2+)的检测 | 第25页 |
2.4 医疗焚烧飞灰重金属总量 | 第25-27页 |
2.4.1 飞灰中重金属总量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零价铁粉去除医疗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研究 | 第27-51页 |
3.1 零价铁去除医疗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3.1.1 不同pH值对实验反应的影响 | 第27页 |
3.1.2 不同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3 不同的零价铁投加量对实验反应的影响 | 第28页 |
3.1.4 不同的震荡时间对实验反应的影响 | 第28页 |
3.1.5 不同粒径零价铁对医疗飞灰处理实验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3.2.1 不同pH值对实验反应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2 不同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不同的零价铁投加量对实验反应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4 不同的震荡时间对实验反应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5 不同粒径零价铁对医疗飞灰重金属去除实验影响 | 第37-38页 |
3.3 零价铁对医疗飞灰中重金属脱毒的效果分析 | 第38-49页 |
3.3.1 零价铁处理医疗飞灰后pH值变化 | 第38-39页 |
3.3.2 零价铁处理医疗飞灰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9-40页 |
3.3.3 飞灰预处理后浸出毒性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3.3.4 医疗飞灰处理前后形态分析 | 第42-44页 |
3.3.5 飞灰残渣的多级浸取实验及分析 | 第44-45页 |
3.3.6 医疗飞灰残渣的体外模拟实验 | 第45-46页 |
3.3.7 不同评价方法对飞灰残渣的风险评估 | 第4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工业铁屑对医疗焚烧飞灰连续脱毒试验 | 第51-61页 |
4.1 工业铁屑对飞灰连续脱毒试验 | 第51-53页 |
4.1.1 实验工艺流程图 | 第51页 |
4.1.2 工业铁屑对医疗飞灰连续脱毒实验 | 第51-53页 |
4.2 工业铁屑对医疗飞灰脱毒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2.1 洗脱水样中的金属含量及分析 | 第53-54页 |
4.2.2 医疗飞灰连续脱毒试验中铁离子释放量 | 第54-55页 |
4.3 不同评价方法对飞灰脱毒效果分析 | 第55-59页 |
4.3.1 固体沉淀物浸出毒性分析 | 第55页 |
4.3.2 固体沉淀物多级浸出实验分析 | 第55-56页 |
4.3.3 固体沉淀物体外模拟实验分析 | 第56-57页 |
4.3.4 不同评价方法对固体沉淀物浸出毒性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4.4 医疗飞灰资源化利用技术可行性研究 | 第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