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 | 第7-10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突变体的创制 | 第10-11页 |
1.2 已经创建的突变体库 | 第11-12页 |
1.2.1 拟南芥突变体库 | 第11页 |
1.2.2 大田作物突变体库 | 第11-12页 |
1.3 芸薹属作物突变体研究 | 第12-13页 |
1.4 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 第13-15页 |
1.4.1 形态学观察筛选法 | 第13-14页 |
1.4.2 抗性筛选法 | 第14页 |
1.4.3 品质筛选法 | 第14页 |
1.4.4 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筛选突变体 | 第14-15页 |
1.5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研究 | 第15-16页 |
1.5.1 用经典遗传学方法对突变型进行遗传分析 | 第15页 |
1.5.2 对控制变异性状的基因进行定位与克隆 | 第15页 |
1.5.3 对目标基因的功能进行验证 | 第15-16页 |
1.5.4 新一测序技术在突变体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大白菜表型性状调查方法 | 第19-20页 |
2.2.2 大白菜抗软腐病突变体筛选方法 | 第20-21页 |
2.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3 大白菜突变体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 第22-44页 |
3.1 大白菜突变体 M_2家系表型变异分析 | 第22-36页 |
3.1.1 M_2家系叶色变异分析 | 第22-27页 |
3.1.2 M_2家系叶形变异分析 | 第27-30页 |
3.1.3 M_2家系株型变异分析 | 第30-36页 |
3.1.3.1 M_2家系B205 株型比较与株型动态分析 | 第32-33页 |
3.1.3.2 M_2家系 CC28 株型比较与株型动态分析 | 第33-34页 |
3.1.3.3 M_2家系 FL143 株型比较与株型动态分析 | 第34-35页 |
3.1.3.4 M_2家系 EJ20 株型比较与株型动态分析 | 第35页 |
3.1.3.5 M_2家系 CC20 株型比较与株型动态分析 | 第35-36页 |
3.2 大白菜突变体M3家系表型变异分析 | 第36-41页 |
3.2.1 M_3家系 6184 叶色分析 | 第36-37页 |
3.2.2 M_3家系 6178 表型变异分析 | 第37-39页 |
3.2.2.1 6178 家系株高和株展分析 | 第38页 |
3.2.2.2 6178 家系叶宽,叶长分析 | 第38-39页 |
3.2.3 M_3家系 53813 表型变异分析 | 第39-40页 |
3.2.4 M_3家系 64011 表型变异分析 | 第40-41页 |
3.3 讨论 | 第41-42页 |
3.3.1 叶色突变体 | 第41页 |
3.3.2 叶形突变体 | 第41页 |
3.3.3 结球突变体 | 第41-42页 |
3.3.4 环境因素对性状调查的影响 | 第42页 |
3.3.5 变异性状的突变类型 | 第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4 M_2与M_3家系表型变异比较分析 | 第44-49页 |
4.1 M_2家系两年性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2 变异性状在 M_2和 M_3家系的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4.3 讨论 | 第47-48页 |
4.3.1 变异性状单株重现率较低的原因 | 第47页 |
4.3.2 变异性状在M_2家系中重复出现的几率 | 第47-48页 |
4.3.3 M_2突变群体的变异方向 | 第48页 |
4.3.4 变异性状在突变群体的遗传情况 | 第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5 大白菜抗软腐病突变体的筛选 | 第49-52页 |
5.1 大白菜软腐病抗性鉴定 | 第49-50页 |
5.2 讨论 | 第50-51页 |
5.2.1 大白菜抗软腐病的鉴定方法 | 第50页 |
5.2.2 大白菜抗软腐病材料的育种应用 | 第50-51页 |
5.3 小结 | 第51-52页 |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表 | 第57-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