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基于纳米结构的气液相变传热强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7页
    1.2 流动沸腾第17-25页
        1.2.1 基本概念第17-18页
        1.2.2 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第18-19页
        1.2.3 微通道流动沸腾传热研究现状第19-25页
    1.3 珠状凝结第25-28页
        1.3.1 基本概念第25-26页
        1.3.2 珠状凝结的研究现状第26-28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8-31页
第二章 微通道流动沸腾芯片与纳米结构的制作方法第31-45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硅微通道的制作方法第32-42页
        2.2.1 反应离子刻蚀出通道图案第33-36页
        2.2.2 深反应离子刻蚀出通道深度第36-37页
        2.2.3 加热线与温度测量线的制作第37-39页
        2.2.4 加热线与温度测量线的标定第39-40页
        2.2.5 样品划片分离第40-41页
        2.2.6 PDMS与硅片的键合第41-42页
    2.3 硅表面纳米线的生长方法第42-44页
        2.3.1 生长工艺第42-43页
        2.3.2 纳米结构的SEM表征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微通道中纳米结构增强流动沸腾传热的机理研究第45-69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实验系统设计第45-47页
    3.3 实验设备和搭建第47-48页
    3.4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48-49页
    3.5 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第49-54页
        3.5.1 计算有效热流密度第50页
        3.5.2 微通道二相流传热系数计算第50-52页
        3.5.3 不确定度以及误差分析第52-54页
    3.6 硅微通道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第54-57页
    3.7 流动沸腾传热学分析模型第57-60页
    3.8 微通道中流动沸腾流型第60-65页
    3.9 核态沸腾活化核心尺寸范围第65-66页
    3.10 微通道中流动沸腾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第66-67页
    3.11 力平衡分析第67-68页
    3.12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珠状凝结样品与纳米结构制作方法第69-85页
    4.1 引言第69-71页
    4.2 珠状凝结样品制作第71-72页
        4.2.1 铜凝结样品结构设计第71-72页
        4.2.2 铜样品表面处理第72页
    4.3 铜表面纳米线生长方法第72-74页
        4.3.1 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法第72-73页
        4.3.2 纳米线修饰铜表面表征第73-74页
    4.4 纳米线修饰铜表面疏水涂层制作第74-79页
        4.4.1 特氟龙涂层制作第75-77页
        4.4.2 自组装单层膜疏水层制作第77-79页
    4.5 纳米线修饰铜表面接触角表征第79-83页
        4.5.1 接触角测量仪第79页
        4.5.2 表面接触角测量结果第79-81页
        4.5.3 温度对纳米结构表面接触角影响第81-83页
    4.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纳米结构增强珠状凝结传热机理研究第85-107页
    5.1 引言第85-86页
    5.2 实验系统设计第86-94页
        5.2.1 实验原理第86-88页
        5.2.2 实验所需设备第88页
        5.2.3 水平凝结面系统搭建第88-92页
        5.2.4 竖直凝结面系统搭建第92-94页
    5.3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94-95页
    5.4 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第95-96页
        5.4.1 冷却水管路质量流量第95页
        5.4.2 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第95-96页
        5.4.3 凝结面过冷度不确定度第96页
    5.5 凝结系统校准第96-98页
    5.6 珠状凝结换热性能表征第98-101页
        5.6.1 平表面的凝结传热性能第98-99页
        5.6.2 竖直面的凝结换热性能第99-101页
    5.7 纳米结构表面珠状凝结流型第101-105页
        5.7.1 平铜表面凝结特征第101-102页
        5.7.2 纳米结构表面凝结流型第102-105页
    5.8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09页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第107-108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细乳液聚合制备载药纳米粒子及其抗肿瘤性能研究
下一篇:知识型女性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研究--基于家庭角色的调节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