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互联网技术在慢性肾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1.2.2 慢性肾病患者对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使用情况 | 第15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1.3.1 慢性肾病 | 第15-16页 |
1.3.2 健康管理 | 第16页 |
1.3.3 移动医疗与互联网医疗 | 第16页 |
1.3.4 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 第16-17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1.4.1 慢性病保健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 | 第17-18页 |
1.4.2 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 | 第18-19页 |
第2章 慢性肾病患者对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使用现状及需求调查 | 第19-28页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2.1.2 研究工具 | 第19页 |
2.1.3 样本量计算 | 第19-20页 |
2.1.4 资料的收集 | 第20页 |
2.1.5 统计学方法 | 第20页 |
2.2 研究结果 | 第20-25页 |
2.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第20-22页 |
2.2.2 慢性肾病患者对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使用现状 | 第22页 |
2.2.3 慢性肾病患者使用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2.2.4 慢性肾病患者对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需求 | 第24-25页 |
2.3 讨论 | 第25-28页 |
2.3.1 慢性肾病患者对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不足 | 第25页 |
2.3.2 慢性肾病患者使用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阻碍因素分析 | 第25页 |
2.3.3 慢性肾病患者是否使用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2.3.4 慢性肾病患者对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需求分析 | 第26页 |
2.3.5 对构建慢性肾病“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启示 | 第26-28页 |
第3章 慢性肾病“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平台模块的构建 | 第28-54页 |
3.1 慢性肾病“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平台模块的初步形成 | 第28-29页 |
3.1.1 成立研究小组 | 第28页 |
3.1.2 模块内容构建原则 | 第28-29页 |
3.1.3 模块内容的初步形成 | 第2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3.2.1 函询专家的选择 | 第29-30页 |
3.2.2 专家函询问卷 | 第30页 |
3.2.3 专家函询过程 | 第30-31页 |
3.2.4 模块内容筛选标准 | 第31页 |
3.2.5 统计学方法 | 第31页 |
3.3 质量控制 | 第31-32页 |
3.3.1 研究设计阶段 | 第31页 |
3.3.2 研究实施阶段 | 第31-32页 |
3.3.3 数据处理阶段 | 第32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32-44页 |
3.4.1 专家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3.4.2 专家积极性 | 第33页 |
3.4.3 专家权威程度 | 第33-34页 |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第34-35页 |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第35-43页 |
3.4.6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 | 第43-44页 |
3.5 讨论 | 第44-54页 |
3.5.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第44-45页 |
3.5.2 专家构成分析 | 第45页 |
3.5.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45-46页 |
3.5.4 平台模块修订说明 | 第46-47页 |
3.5.5 各操作端模块内容分析 | 第47-48页 |
3.5.6 慢性肾病“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平台服务模式 | 第48-51页 |
3.5.7 构建慢性肾病“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必要性 | 第51-52页 |
3.5.8 构建慢性肾病“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意义 | 第52-53页 |
3.5.9 构建慢性肾病“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可行性 | 第53-54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4.2 创新性 | 第54-55页 |
4.3 局限性和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综述 | 第97-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