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 第13-14页 |
1.3.1 建筑现象学 | 第13页 |
1.3.2 博物馆体验式内部空间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建筑现象学的相关理论 | 第20-30页 |
2.1 现象学的基本理论 | 第20-23页 |
2.1.1 胡塞尔的现象学 | 第20-21页 |
2.1.2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 | 第21-22页 |
2.1.3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 第22-23页 |
2.2 建筑现象学概述 | 第23-24页 |
2.2.1 建筑学与现象学的关系 | 第23-24页 |
2.2.2 建筑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 第24页 |
2.3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 | 第24-26页 |
2.3.1 存在空间 | 第25页 |
2.3.2 场所精神 | 第25-26页 |
2.4 斯蒂文·霍尔的实践研究 | 第26-29页 |
2.4.1 锚固 | 第27-28页 |
2.4.2 知觉体验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博物馆体验式空间的建筑现象学特征解析 | 第30-52页 |
3.1 博物馆体验式内部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30-42页 |
3.1.1 具有方向感的空间结构 | 第30-39页 |
3.1.2 具有认同感的场所特性 | 第39-42页 |
3.2 博物馆体验式空间的知觉体验 | 第42-51页 |
3.2.1 视觉体验 | 第43-46页 |
3.2.2 听觉体验 | 第46-47页 |
3.2.3 触觉体验 | 第47-49页 |
3.2.4 嗅觉和味觉体验 | 第49-50页 |
3.2.5 联觉的体验 | 第50-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博物馆体验式空间的场所营造策略 | 第52-88页 |
4.1 场所的空间营造 | 第52-73页 |
4.1.1 空间组织 | 第52-61页 |
4.1.2 空间形态 | 第61-69页 |
4.1.3 空间界面 | 第69-73页 |
4.2 场所的光影营造 | 第73-78页 |
4.2.1 运用地域性自然光 | 第74-76页 |
4.2.2 利用光影烘托氛围 | 第76-78页 |
4.3 场所的材料营造 | 第78-83页 |
4.3.1 地域性传统材料 | 第79-80页 |
4.3.2 精神化材料特性 | 第80-81页 |
4.3.3 现代化新材料 | 第81-83页 |
4.4 场所的细部营造 | 第83-87页 |
4.4.1 结合自然条件的细部功能 | 第83-84页 |
4.4.2 结合文化主题的细部形态 | 第84-86页 |
4.4.3 结合适宜技术的细部结构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博物馆体验式空间的知觉引导策略 | 第88-114页 |
5.1 空间的知觉体验 | 第88-97页 |
5.1.1 游走的视差体验 | 第88-91页 |
5.1.2 透视灭点的多重体验 | 第91-93页 |
5.1.3 界面的变奏 | 第93-95页 |
5.1.4 聆听空间的声音 | 第95-97页 |
5.2 光影的知觉体验 | 第97-103页 |
5.2.1 光的空间限定 | 第97-98页 |
5.2.2 光的空间引导 | 第98-100页 |
5.2.3 光的视觉聚焦 | 第100-102页 |
5.2.4 光的动势变化 | 第102-103页 |
5.3 材料的知觉体验 | 第103-110页 |
5.3.1 材料的物质性 | 第103-105页 |
5.3.2 材料的兼容性 | 第105-106页 |
5.3.3 材料的透明性 | 第106-108页 |
5.3.4 材料的模糊性 | 第108-110页 |
5.4 细部的知觉体验 | 第110-113页 |
5.4.1 纯粹精简的细部 | 第110-112页 |
5.4.2 质感丰富的细部 | 第112-11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设计实践: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体验式内部空间设计 | 第114-127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114-115页 |
6.1.1 项目背景 | 第114页 |
6.1.2 项目定位 | 第114-115页 |
6.2 设计理念 | 第115-117页 |
6.2.1 场地环境的认同 | 第115-116页 |
6.2.2 文化精神的认同 | 第116-117页 |
6.3 基于场所与知觉的体验式内部空间设计 | 第117-126页 |
6.3.1 空间设计 | 第117-122页 |
6.3.2 光影设计 | 第122-123页 |
6.3.3 材料设计 | 第123-124页 |
6.3.4 细部设计 | 第124-12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结语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