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5页 |
1.1 食用菌菌渣资源与利用 | 第14-16页 |
1.1.1 菌渣资源 | 第14页 |
1.1.2 食用菌菌渣的利用 | 第14-16页 |
1.2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1 纤维素及其降解过程 | 第16-17页 |
1.2.2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双孢蘑菇概述 | 第18-19页 |
1.3.1 双孢蘑菇培养料理化性质研究 | 第18-19页 |
1.4 微生物菌剂在堆肥中应用 | 第19-20页 |
1.5 堆肥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研究 | 第20-23页 |
1.5.1 生物标志物 | 第20-21页 |
1.5.2 基于核糖核苷酸(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 | 第21页 |
1.5.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21-22页 |
1.5.4 高通量测序 | 第22-23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菌渣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5-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样品来源 | 第25页 |
2.1.2 培养基 | 第25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1 纤维素降解菌的富集与分离培养 | 第26页 |
2.2.2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 第26页 |
2.2.3 滤纸条降解试验 | 第26页 |
2.2.4 细菌 16S rDNA序列鉴定 | 第26页 |
2.2.5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3.1 菌渣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27-29页 |
2.3.2 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筛选 | 第29-31页 |
2.3.3 菌株 16S rDNA序列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1-32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构建 | 第34-42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4-36页 |
3.1.1 药品、试剂、仪器 | 第34页 |
3.1.2 菌株和培养基 | 第34-35页 |
3.1.3 溶液和缓冲液配制 | 第35-3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3.2.1 粗纤维素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3.2.2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36-37页 |
3.2.3 葡萄糖标准曲线测定 | 第37页 |
3.2.4 菌株间拮抗性试验 | 第37-38页 |
3.2.5 混合菌系构建 | 第38页 |
3.2.6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3.1 单菌株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第38页 |
3.3.2 纤维素降解菌拮抗性研究 | 第38-39页 |
3.3.3 复合菌剂滤纸条降解试验 | 第39页 |
3.3.4 复合菌剂酶活测定 | 第39-41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杏鲍菇菌渣堆制发酵栽培双孢蘑菇研究 | 第42-54页 |
4.1 试验材料、仪器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4.2.1 培养料堆肥方法 | 第42-43页 |
4.2.2 栽培管理 | 第43页 |
4.2.3 取样 | 第43页 |
4.2.4 总氮、全碳测定 | 第43-44页 |
4.2.5 FPA酶活性测定 | 第44页 |
4.2.6 样品DNA提取 | 第44-45页 |
4.2.7 PCR检测 | 第45页 |
4.2.8 数据统计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4.3.1 菌渣堆制发酵温度变化 | 第45-46页 |
4.3.2 菌渣发酵过程pH变化 | 第46页 |
4.3.3 菌渣发酵过程全氮变化 | 第46-47页 |
4.3.4 FPA酶活变化 | 第47页 |
4.3.5 不同处理发酵过程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47-52页 |
4.3.6 双孢蘑菇产量统计 | 第52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