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自旋交叉配合物 | 第15-16页 |
1.2 金属超分子配位聚合物 | 第16-17页 |
1.3 本课题的来源及创新点 | 第17页 |
1.4 本文中出现使用的主要仪器及药品 | 第17-19页 |
1.4.1 主要设备、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17页 |
1.4.2 主要药品 | 第17-18页 |
1.4.3 本文中所使用的化合物简写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通过配体结构、抗衡离子和溶剂来调控[Fe(pybox)_2]~(2+)系列配合物的自旋态转变 | 第19-3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3页 |
2.2.1 材料与合成 | 第19页 |
2.2.2 物理性质测试 | 第19-20页 |
2.2.3 合成步骤 | 第20-23页 |
2.3 [Fe(pybox)_2]~(2+)系列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3-27页 |
2.3.1 晶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页 |
2.3.2 固态结构研究 | 第23-27页 |
2.4 磁性研究 | 第27-32页 |
2.4.1 配合物的SCO性质 | 第27-31页 |
2.4.2 光磁研究 | 第31页 |
2.4.3 变温拉曼光谱 | 第31-32页 |
2.5 讨论 | 第32-35页 |
2.5.1 配体效应 | 第32页 |
2.5.2 抗衡离子效应 | 第32-33页 |
2.5.3 溶剂效应 | 第33页 |
2.5.4 磁结构关系 | 第33-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基于Zn (Ⅱ)的金属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的荧光调节及其在苦味酸检测中的应用 | 第37-56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2页 |
3.2.1 双头基配体及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 | 第38-41页 |
3.2.2 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41页 |
3.2.3 硝基化合物(NAC)的荧光淬灭滴定 | 第41-42页 |
3.2.4 在紫外光下PA的裸眼检测 | 第42页 |
3.3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表征 | 第42-52页 |
3.3.1 双头基配体和Zn(Ⅱ)基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 | 第42-44页 |
3.3.2 聚合过程的核磁滴定 | 第44-45页 |
3.3.3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 第45-47页 |
3.3.4 荧光发射光谱 | 第47-52页 |
3.4 硝基芳香炸药的检测 | 第52-55页 |
3.4.1 PA识别的灵敏性 | 第52页 |
3.4.2 PA识别的机理解释 | 第52-53页 |
3.4.3 NACs识别的选择性 | 第53-54页 |
3.4.4 固态检测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基于手性Pybox单元构筑单核SCO配合物及螺旋聚合物 | 第56-63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单核手性配合物 | 第56-59页 |
4.2.1 手性pybox配体的合成 | 第56-57页 |
4.2.2 配合物结构性质 | 第57-58页 |
4.2.3 磁性研究 | 第58-59页 |
4.3 手性聚合物 | 第59-62页 |
4.3.1 手性双头基配体的合成 | 第59-60页 |
4.3.2 聚合物的光学性质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