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氧化亚铜概述 | 第16-20页 |
1.2.1 氧化亚铜的基本性质 | 第16-17页 |
1.2.2 氧化亚铜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1.2.3 纳米氧化亚铜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纳米氧化亚铜抑菌性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1 形貌和粒径对纳米氧化亚铜的抑菌性影响 | 第20-21页 |
1.3.2 氧化亚铜抑菌机理研究 | 第21页 |
1.3.3 纳米氧化亚铜作为抑菌材料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4 氧化亚铜复合材料的概述 | 第22页 |
1.5 生物炭概述 | 第22-24页 |
1.5.1 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1.5.2 生物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原理 | 第26-29页 |
2.1 氧化亚铜的制备原理 | 第26页 |
2.1.1 化学沉淀法制备氧化亚铜 | 第26页 |
2.1.2 溶剂热法制备氧化亚铜 | 第26页 |
2.2 生物炭的制备原理 | 第26页 |
2.3 氧化亚铜/生物炭的制备原理 | 第26-27页 |
2.4 抑菌性能研究原理 | 第27-29页 |
2.4.1 平板菌落计数法 | 第27页 |
2.4.2 振荡烧瓶法 | 第27页 |
2.4.3 最小抑菌浓度测试 | 第27页 |
2.4.4 光电比浊计数 | 第27页 |
2.4.5 抑菌时效的比较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9-35页 |
3.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3.2 实验步骤 | 第30-33页 |
3.2.1 氧化亚铜的制备 | 第30-31页 |
3.2.2 生物炭的制备 | 第31页 |
3.2.3 氧化亚铜/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1页 |
3.2.4 抑菌实验操作 | 第31-33页 |
3.3 表征 | 第33-35页 |
3.3.1 X射线衍射仪分析 | 第33页 |
3.3.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3-34页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页 |
3.3.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34页 |
3.3.5 热重分析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5-58页 |
4.1 氧化亚铜的制备及抑菌性研究 | 第35-43页 |
4.1.1 微球型、花簇状氧化亚铜的制备及抑菌性研究 | 第35-37页 |
4.1.2 立方体氧化亚铜的制备及与花簇状氧化亚铜的比较 | 第37-43页 |
4.1.3 小结 | 第43页 |
4.2 氧化亚铜/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3-50页 |
4.2.1 生物炭的制备 | 第43-45页 |
4.2.2 氧化亚铜/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5-49页 |
4.2.3 小结 | 第49-50页 |
4.3 氧化亚铜/生物炭复合材料的抑菌性研究 | 第50-58页 |
4.3.1 表征 | 第50-53页 |
4.3.2 氧化亚铜/生物炭和纯氧化亚铜的抑菌性能比较 | 第53-57页 |
4.3.3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