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建筑节能与岩棉 | 第10-11页 |
1.1.2 岩棉废料的产量 | 第11-13页 |
1.2 岩棉及其生产废料 | 第13-17页 |
1.2.1 岩棉的基本性质及用途 | 第13-14页 |
1.2.2 岩棉生产与岩棉废料的产生 | 第14-17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4.3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岩棉废料特性研究 | 第22-32页 |
2.1 试样原材料及试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 岩棉废料组成分析 | 第23-25页 |
2.2.1 试验设计与方案 | 第23页 |
2.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25页 |
2.3 岩棉废料的热分析 | 第25-26页 |
2.3.1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2.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26页 |
2.4 岩棉废料稳定性分析 | 第26-29页 |
2.4.1 试验设计与方案 | 第26-27页 |
2.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2.5 岩棉废料微观形貌分析 | 第29-30页 |
2.5.1 试验设计与方案 | 第29页 |
2.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炉底渣及掺炉底渣水泥砂浆性能研究 | 第32-44页 |
3.1 矿物掺合料的作用机理 | 第32-33页 |
3.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仪器 | 第33页 |
3.3 强度与强度活性指数 | 第33-36页 |
3.3.1 试验设计 | 第33-35页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3.4 体积安定性 | 第36-37页 |
3.4.1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3.5 抗渗性 | 第37-39页 |
3.5.1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3.6 抗冻性 | 第39-40页 |
3.6.1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3.7 孔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3.7.1 试验设计 | 第40页 |
3.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废岩棉纤维增强水泥砂浆性能研究 | 第44-54页 |
4.1 纤维增韧阻裂机理 | 第44-45页 |
4.2 试验原材料与设计 | 第45-47页 |
4.2.1 试验原材料 | 第45-46页 |
4.2.2 纤维水泥砂浆试验设计 | 第46-47页 |
4.3 流动度 | 第47-48页 |
4.3.1 试验方法 | 第47页 |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4.4 抗压试验 | 第48-50页 |
4.4.1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4.5 抗弯试验 | 第50-53页 |
4.5.1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岩棉废料水泥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研究 | 第54-76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岩棉废料水泥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的试验研究 | 第54-57页 |
5.2.1 试验概况 | 第54-55页 |
5.2.2 试验步骤 | 第55页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5.3 岩棉废料水泥混凝土静力弹性模量的试验研究 | 第57-60页 |
5.3.1 试验概况 | 第57-58页 |
5.3.2 试验步骤 | 第58-59页 |
5.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5.4 岩棉废料水泥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方程的建立 | 第60-66页 |
5.4.1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特点分析 | 第60-61页 |
5.4.2 岩棉废料水泥混凝土本构方程的建立 | 第61-62页 |
5.4.3 岩棉废料水泥混凝土本构方程的确定 | 第62-66页 |
5.5 基于韦伯分布理论的岩棉废料水泥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本构 | 第66-74页 |
5.5.1 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5.5.2 损伤本构模型的确定 | 第69-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研究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