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汽车NVH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引起乘用车辆路面噪声因素的研究 | 第15-30页 |
2.1 乘用车辆路面噪声的特征及评价指标研究 | 第15-18页 |
2.1.1 乘用车路面噪声的速度和频率特征研究 | 第15-16页 |
2.1.2 乘用车路面噪声的评价指标研究 | 第16-18页 |
2.2 乘用车路面噪声主成分的研究 | 第18-23页 |
2.2.1 路面噪声峰值频率的主分量分析 | 第18-21页 |
2.2.2 以四轮输入为参考的车内目标点声压的解耦分析 | 第21-23页 |
2.3 悬架系统在车内噪声峰值频率处的运动特性研究 | 第23-29页 |
2.3.1 悬架系统及副车架工作变形分析模型建立 | 第23-26页 |
2.3.2 悬架系统及副车架在车内噪声峰值频率下的运动响应分析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乘用车轮胎结构噪声传递路径贡献量研究 | 第30-60页 |
3.1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建立乘用车轮胎结构噪声传递路径模型 | 第30-41页 |
3.1.1 源—路径—接受者模型的研究 | 第30-34页 |
3.1.2 传递路径主动端到被动端的频率响应函数估计 | 第34-36页 |
3.1.3 基于逆矩阵法的传递路径参考点激励力的识别 | 第36-38页 |
3.1.4 轮胎结构噪声传递路径系统描述 | 第38-41页 |
3.2 轮胎结构噪声传递路径模型参数识别 | 第41-47页 |
3.2.1 运行工况各参考自由度加速度信号测试结果 | 第41-43页 |
3.2.2 运行工况各响应点声压信号测试结果 | 第43-44页 |
3.2.3 参考自由度到响应点振—声传递函数估计结果 | 第44-46页 |
3.2.4 激励力到参考自由度振—振传递函数估计结果 | 第46-47页 |
3.3 传递路径模型精确度验证 | 第47-48页 |
3.4 路径贡献量分析 | 第48-59页 |
3.4.1 车内噪声峰值频率路径贡献量分析 | 第48-53页 |
3.4.2 传递路径振—声传递函数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3.4.3 传递路径输入端激励力对比分析 | 第56-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车内噪声控制措施研究及试验验证 | 第60-73页 |
4.1 车辆路面噪声控制措施的研究 | 第60-66页 |
4.1.1 吸振技术用于激励力过大路径的可行性分析 | 第60-63页 |
4.1.2 后副车架的模态诊断 | 第63-66页 |
4.1.3 后副车架改进方案的制定 | 第66页 |
4.2 动力吸振器样件的试制 | 第66-68页 |
4.2.1 动力吸振器的设计参数 | 第66-67页 |
4.2.2 动力吸振器模态测试 | 第67-68页 |
4.3 实车道路试验验证 | 第68-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未来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