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清代《文选》学史述略 | 第7-8页 |
二、清朝《文选》李善注补注类著作概述 | 第8-11页 |
(一)康乾时期 | 第8-9页 |
(二)嘉道年间 | 第9-10页 |
(三)咸丰至清末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开创性的“补李”专著:孙志祖《文选李注补正》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孙志祖的生平及著述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文选李注补正》的体例及内容 | 第15-21页 |
一、补正字词训诂 | 第15-17页 |
二、补正史实、典故 | 第17-18页 |
三、词句推本溯源 | 第18-19页 |
四、名物考辨 | 第19-20页 |
五、正引文之误 | 第20页 |
六、正文评点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文选李注补正》的价值及缺陷 | 第21-24页 |
一、《补正》的价值 | 第21-22页 |
二、《补正》的缺陷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追本溯源”的《昭明文选李善注拾遗》 | 第24-35页 |
第一节 王煦的生平及其著作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拾遗》的体例及内容 | 第26-31页 |
一、补语典、事典之出处 | 第26-27页 |
二、正引文之误 | 第27-30页 |
三、追溯李注训诂依据 | 第30页 |
四、其他补正内容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拾遗》的价值及缺陷 | 第31-35页 |
一、重新审视五臣注 | 第31-33页 |
二、主观臆断致误说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补李”的集大成者:朱珔《文选集释》 | 第35-44页 |
第一节 朱珔与《文选集释》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文选集释》的价值 | 第36-42页 |
一、建立了《文选》名物学和《文选》地名学 | 第36-39页 |
二、“补李”的集大成者 | 第39-42页 |
第三节 《文选集释》的缺陷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蚍蜉撼大树”:被贬低的《选注规李》 | 第44-52页 |
第一节 徐攀凤与《选注规李》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规李》的价值 | 第45-49页 |
一、释名训字,疏通文意,补注确切详赡 | 第45-46页 |
二、追溯字词句源流,准确梳理语典出处 | 第46-47页 |
三、历史考据翔实审慎 | 第47页 |
四、规正李注引文之误 | 第47-49页 |
第二节 《规李》的缺陷 | 第49-52页 |
一、“规李”之名,不能副实 | 第49-50页 |
二、误说颇多,有失考据 | 第50页 |
三、“疏李”冗余,考释枝节 | 第50-52页 |
第五章 非专补而胜专补的两部著作 | 第52-66页 |
第一节 诚不我欺的“胶言”:《选学胶言》对李注的补正及其意义 | 第52-58页 |
一、张云璈和《选学胶言》 | 第52-54页 |
二、学博才雄的补注 | 第54-57页 |
三、《选学胶言》的缺失 | 第57-58页 |
第二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选旁证》对李注的补正及其价值 | 第58-66页 |
一、梁章钜及《文选旁证》 | 第58-59页 |
二、以“旁证”之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59-63页 |
三、《文选旁证》的缺陷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72-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