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经济区 | 第18-19页 |
二、生态经济区 | 第19-20页 |
三、政策支持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简介 | 第21-24页 |
一、战略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三、区域经济分工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界定 | 第24-25页 |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26页 |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SWOT分析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优势分析 | 第27-30页 |
一、各类资源丰富 | 第27-29页 |
二、区位条件优越 | 第29页 |
三、经济基础较好 | 第29-30页 |
四、后发优势巨大 | 第30页 |
第二节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劣势分析 | 第30-34页 |
一、基础设施投入短缺 | 第31页 |
二、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 第31-32页 |
三、产业结构布局错杂 | 第32-33页 |
四、政府部门权责模糊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分析 | 第34-36页 |
一、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 | 第34-35页 |
二、“两型社会”纵深发展的推进 | 第35页 |
三、环洞庭湖重大工程建设的获批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威胁分析 | 第36-38页 |
一、粗放的资源利用 | 第36页 |
二、薄弱的产业基础 | 第36-37页 |
三、激烈的地区竞争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支持 | 第38-47页 |
第一节 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38-40页 |
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 第38-39页 |
二、建设大型能源储备基地 | 第39页 |
三、建立综合信息监控中心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区域发展政策: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 第40-42页 |
一、维护湖体地区的生态系统安全 | 第40-41页 |
二、控制生态脆弱地区的开发建设 | 第41页 |
三、促进城镇集聚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产业规划政策: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 第42-44页 |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第42-43页 |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 | 第43页 |
三、积极推广文化旅游业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协作管理机制 | 第44-47页 |
一、组建跨区域合作开发管理机构 | 第44-45页 |
二、创新激发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 | 第45-46页 |
三、调动地方政府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 第46-47页 |
第四章 SWOT分析视域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政策支持的战略匹配 | 第47-57页 |
第一节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SO战略 | 第47-49页 |
一、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 第47-48页 |
二、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 第48-49页 |
三、利用巨大的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进步 | 第49页 |
第二节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WO战略 | 第49-52页 |
一、抓紧国家战略契机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 第50-51页 |
二、优化区域格局加快构建两型产业模式 | 第51页 |
三、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ST战略 | 第52-54页 |
一、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产业基础 | 第52-53页 |
二、合理规划旅游资源提高全区知名度 | 第53页 |
三、发展独有优势产业避免同构竞争 | 第53-54页 |
第四节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WT战略 | 第54-57页 |
一、转型资源利用方式凸显生态经济特色 | 第54-55页 |
二、启动协作管理机制打造区域特色产业 | 第55页 |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竞争实力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