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已有研究考察 | 第13-17页 |
1.3.1 国内已有研究考察 | 第13-16页 |
1.3.2 国外研究考察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础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1 基础概念 | 第20-22页 |
2.1.1 大学生创业 | 第20页 |
2.1.2 权利 | 第20-21页 |
2.1.3 贫困 | 第21页 |
2.1.4 社会工作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2.1 权利贫困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社会排斥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增权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大学生创业权利保障体系的困境 | 第25-33页 |
3.1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 第25-27页 |
3.1.1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 | 第25-26页 |
3.1.2 高校创业师资队伍 | 第26-27页 |
3.1.3 高校创业教育理论 | 第27页 |
3.2 政府政策扶持缺少实效 | 第27-30页 |
3.2.1 创业金融扶持政策 | 第28-29页 |
3.2.2 创业财政扶持政策 | 第29页 |
3.2.3 创业资源扶持政策 | 第29-30页 |
3.2.4 创业信息引导政策 | 第30页 |
3.3 社会支持无氛围 | 第30-33页 |
3.3.1 企业慈善基金支持 | 第31页 |
3.3.2 社会组织实践支持 | 第31页 |
3.3.3 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支持 | 第31-33页 |
第4章 大学生创业权利贫困成因分析 | 第33-40页 |
4.1 政治上可行能力弱 | 第33-35页 |
4.1.1 政策制定者的自我利益导向 | 第33-34页 |
4.1.2 参与创业扶持政策制定途径少 | 第34-35页 |
4.2 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 第35-36页 |
4.2.1 大学生传统从业观念 | 第35页 |
4.2.2 家庭“中庸”就业观念 | 第35-36页 |
4.2.3 高校创业服务就业的理念 | 第36页 |
4.3 经济条件的不足 | 第36-38页 |
4.3.1 大学生经济上的弱势地位 | 第37页 |
4.3.2 创新创业为驱动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 | 第37-38页 |
4.4 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缺陷 | 第38-40页 |
4.4.1 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38-39页 |
4.4.2 信息资源不足 | 第39-40页 |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6页 |
5.1 社会工作理念与大学生创业增权增能理念相契合 | 第40-42页 |
5.1.1 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 | 第40-41页 |
5.1.2 尊重和平等的基本理念 | 第41页 |
5.1.3 服务的本质理念 | 第41-42页 |
5.2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创业增权增能 | 第42-44页 |
5.2.1 个案社会工作 | 第42-43页 |
5.2.2 小组社会工作 | 第43页 |
5.2.3 社区社会工作 | 第43-44页 |
5.3 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使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创业成为可能 | 第44-46页 |
5.3.1 政府对发展社会工作的支持 | 第44-45页 |
5.3.2 社会对社会工作认可度的提高 | 第45-46页 |
第6章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创业的路径探索 | 第46-50页 |
6.1 作为需求评估者介入大学生创业 | 第46-47页 |
6.2 作为资源链接者介入大学生创业 | 第47-48页 |
6.3 作为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利益代言人介入 | 第48-49页 |
6.4 作为创业宣传者介入大学生创业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