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第一章 管制型政策议程设置范式:封闭型议程范式 | 第22-30页 |
第一节 政策议程设置封闭型范式的基本阐释 | 第22-27页 |
一、政策议程设置封闭型范式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二、政府议程设置封闭型范式的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三、政府议程设置封闭型范式的内在特征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政策议程设置封闭型范式的利弊分析 | 第27-30页 |
一、封闭型议程设置范式的历史价值 | 第27-28页 |
二、封闭型议程设置范式的现实弊端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治理型政策议程设置范式:多源流议程范式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多源流议程设置范式的基本阐释 | 第30-37页 |
一、多源流议程设置范式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二、多源流议程设置范式的概念界定 | 第32-35页 |
三、多源流议程设置范式的内在特征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多源流议程设置范式的重要贡献 | 第37-39页 |
一、理论价值:拒斥路径依赖,推动范式变革 | 第37-38页 |
二、实践意义:破除思维定势,谋划顶层设计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多源流议程设置范式的实证分析:以我国劳教制度的终结为实证对象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劳动教养制度的源起与终结 | 第39-41页 |
一、确立的逻辑依据 | 第39页 |
二、实施的逐步展开 | 第39-40页 |
三、反思的层层深入 | 第40-41页 |
四、终结的最终走向 | 第41页 |
第二节 多源流视角下劳教制度的终结 | 第41-45页 |
一、公共焦点事件催生问题源流的逻辑起点 | 第41-42页 |
二、多方建言献策构建政策源流的路径探索 | 第42-43页 |
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政治源流的政治时机 | 第43-45页 |
四、源流耦合打开“政策之窗”的最终归宿 | 第45页 |
第三节 多源流议程设置范式的现代启示 | 第45-47页 |
一、多元的政策主体确保议程设置彰显民主 | 第45-46页 |
二、公共的利益取向充分体现主流价值追求 | 第46页 |
三、积极的议程动机迅速把握问题解决先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多源流议程范式下政策议程设置的优化 | 第47-54页 |
第一节 把握问题源流:完善问题触发机制 | 第48-49页 |
一、提升政策问题搜索认定的技术实力 | 第48-49页 |
二、健全政策问题信息来源的沟通渠道 | 第49页 |
三、强化政策问题最终认定的时效机制 | 第49页 |
第二节 优化政策源流:鼓励政策主体参与 | 第49-51页 |
一、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 | 第50-51页 |
二、扩大社会公民的参与 | 第51页 |
三、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 | 第51页 |
第三节 运用政治源流:塑造良好政治氛围 | 第51-52页 |
一、重视主要话语权的主导作用 | 第51-52页 |
二、平衡各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 | 第52页 |
三、积极引导正面社会舆论导向 | 第52页 |
第四节 推动源流耦合:打开“政策之窗” | 第52-54页 |
一、善于把握“政策之窗”开启时机 | 第52-53页 |
二、充分发挥政策企业家的积极作用 | 第53页 |
三、重视政策学习的总结和升化效应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