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村镇建筑低温热水辐射供暖末端性能优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辐射供暖技术简介 | 第10-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传热模型研究 | 第13页 |
1.3.2 室内热环境研究 | 第13-14页 |
1.3.3 控制方法研究 | 第14-15页 |
1.3.4 响应时间研究 | 第15页 |
1.3.5 优化研究 | 第15页 |
1.4 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1 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试验台的搭建 | 第17-31页 |
2.1 实验平台介绍 | 第17-21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1-30页 |
2.2.1 测试内容 | 第21-22页 |
2.2.2 实验仪器介绍 | 第22-24页 |
2.2.3 实验测点布置 | 第24-25页 |
2.2.4 实验方案确定 | 第25-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地板辐射供暖传热分析 | 第31-37页 |
3.1 辐射供暖室内热平衡模型 | 第31-33页 |
3.2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 | 第33-34页 |
3.3 辐射表面的传热过程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低温热水辐射供暖单一末端实测分析 | 第37-83页 |
4.1 相同室外条件,不同供水温度 | 第37-62页 |
4.1.1 毛细管地面辐射供暖末端实测分析 | 第38-51页 |
4.1.2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末端实测分析 | 第51-62页 |
4.2 相同供水温度,不同室外条件 | 第62-80页 |
4.2.1 毛细管地面辐射供暖末端实测分析 | 第63-72页 |
4.2.2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末端实测分析 | 第72-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5 低温热水辐射供暖复合末端实测分析 | 第83-111页 |
5.1 毛细管地面复合辐射供暖末端实测分析 | 第84-97页 |
5.1.1 启动阶段 | 第86-88页 |
5.1.2 稳定阶段 | 第88-94页 |
5.1.3 衰减阶段 | 第94-95页 |
5.1.4 围护结构温度变化情况 | 第95-97页 |
5.2 热水地面复合辐射供暖末端实测分析 | 第97-110页 |
5.2.1 启动阶段 | 第99-100页 |
5.2.2 稳定阶段 | 第100-106页 |
5.2.3 衰减阶段 | 第106-107页 |
5.2.4 围护结构温度变化情况 | 第107-11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6 不同辐射供暖末端形式对比及优化 | 第111-131页 |
6.1 相同室外条件,不同供水温度 | 第111-118页 |
6.1.1 室内热环境特性 | 第111-112页 |
6.1.2 室内温度响应速度 | 第112-113页 |
6.1.3 围护结构温度响应速度 | 第113-115页 |
6.1.4 辐射供暖供热能力 | 第115-116页 |
6.1.5 机组能耗 | 第116-118页 |
6.2 相同供水温度,不同室外条件 | 第118-121页 |
6.2.1 室内热环境特性 | 第118页 |
6.2.2 室内温度响应速度 | 第118-119页 |
6.2.3 围护结构温度响应速度 | 第119-120页 |
6.2.4 辐射供暖供热能力 | 第120-121页 |
6.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1-125页 |
6.3.1 供水温度 | 第121-123页 |
6.3.2 室外温度 | 第123-124页 |
6.3.3 末端形式 | 第124-125页 |
6.4 辐射供暖系统动作时间 | 第125-12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1-13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附录 | 第139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9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权的专利 | 第139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9页 |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标准编制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