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复权制度概述 | 第12-25页 |
(一) 复权制度的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二) 复权制度的立法概况 | 第14-17页 |
1. 德国刑法典的规定 | 第14页 |
2. 法国新刑法典的规定 | 第14页 |
3. 日本刑法典的规定 | 第14-15页 |
4. 韩国刑法典的规定 | 第15页 |
5. 瑞士刑法典的规定 | 第15-16页 |
6. 巴西刑法典的规定 | 第16-17页 |
(三) 关于复权性质的理论 | 第17-23页 |
1. 德国理论 | 第17-18页 |
2. 日本理论 | 第18-19页 |
3. 法国理论 | 第19页 |
4. 意大利理论 | 第19-20页 |
5. 韩国理论 | 第20页 |
6. 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论 | 第20-21页 |
7. 我国内地的理论 | 第21-22页 |
8. 作者观点 | 第22-23页 |
(四) 复权与其他刑罚制度 | 第23-25页 |
1. 复权与资格刑减刑 | 第23-24页 |
2. 复权与资格恢复 | 第24-25页 |
3. 复权与赦免性复权 | 第25页 |
二、复权制度的设立根据 | 第25-32页 |
(一) 复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1.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 第26-27页 |
2. 实现刑罚目的的切实要求 | 第27页 |
3. 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27-28页 |
(二) 复权制度设立的现实根据 | 第28-32页 |
1. 资格刑的固有弊端 | 第28-29页 |
2. 前科的不利影响 | 第29-30页 |
3. 罪犯再社会化的现实要求 | 第30-31页 |
4. 节约刑罚资源的迫切需要 | 第31页 |
5. 完善刑罚逻辑体系的要求 | 第31-32页 |
三、复权制度的适用 | 第32-42页 |
(一) 复权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2-35页 |
1. 复权制度适用的对象范围 | 第32-34页 |
2. 复权制度所恢复的权利范围 | 第34-35页 |
(二) 复权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35-38页 |
1. 复权适用的形式条件 | 第35-36页 |
2. 复权适用的实质条件 | 第36-38页 |
(三) 复权制度的适用程序 | 第38-39页 |
1. 复权的启动 | 第38-39页 |
2. 复权的审查与裁判 | 第39页 |
(四) 复权制度的适用效力 | 第39-42页 |
1. 复权适用的一般后果 | 第40-41页 |
2. 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 第41-42页 |
3. 复权的撤销 | 第42页 |
四、构建我国刑法上的复权制度之设想 | 第42-48页 |
(一) 我国刑法及相关法律中关于复权制度规定的现状考察 | 第42-44页 |
1. 资格刑的相关立法 | 第43页 |
2. 前科的相关立法 | 第43-44页 |
(二) 构建我国刑法上复权制度的设想 | 第44-48页 |
1. 关于复权的含义 | 第44-45页 |
2. 关于复权的适用范围 | 第45页 |
3. 关于复权的适用条件 | 第45-46页 |
4. 关于复权适用的程序 | 第46页 |
5. 关于复权的撤销制度 | 第46-47页 |
6. 关于复权的立法规制问题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