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罚严管”少年刑事政策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宽罚严管”少年刑事政策的提出及其内涵 | 第11-15页 |
| (一) 少年刑事政策的概念阐释 | 第11-13页 |
| (二) “宽罚严管”少年刑事政策的提出及其内涵 | 第13-15页 |
| 二、“宽罚严管”少年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源流 | 第15-22页 |
| (一) “宽罚严管”少年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 1. 少年特殊性的现实呼唤 | 第15-16页 |
| 2. 我国传统“恤幼”思想的继续发展 | 第16-18页 |
| 3. 联合国少年司法准则的理念引导 | 第18-19页 |
| (二) “宽罚严管”少年刑事政策的历史源流 | 第19-22页 |
| 三、“宽罚严管”少年刑事立法政策 | 第22-34页 |
| (一) 少年刑事政策的对象范围 | 第23-26页 |
| 1. 少年一般不良行为 | 第24页 |
| 2. 少年严重不良行为 | 第24-25页 |
| 3. 少年犯罪行为 | 第25-26页 |
| (二) 少年案件处置措施体系 | 第26-34页 |
| 1. “自愈”处置 | 第27页 |
| 2. 保护处分 | 第27-29页 |
| 3. 少年刑罚 | 第29-34页 |
| 四、“宽罚严管”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 第34-48页 |
| (一) 少年刑事司法政策之社会人格调查报告制度 | 第35-39页 |
| 1. 社会人格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法律属性 | 第36-37页 |
| 2. 社会人格调查报告的程序规则 | 第37-39页 |
| (二) 少年刑事司法政策之转向处遇制度 | 第39-41页 |
| 1. 转向处遇的概念界定 | 第39-40页 |
| 2. 转向处遇的价值意义 | 第40-41页 |
| (三) 少年刑事司法政策之程序设计 | 第41-48页 |
| 1. 立案阶段 | 第41页 |
| 2. 侦查阶段 | 第41-43页 |
| 3. 审查起诉阶段 | 第43-45页 |
| 4. 审判阶段 | 第45-47页 |
| 5. 执行阶段 | 第47-48页 |
| 五、“宽罚严管”少年刑事社会政策 | 第48-56页 |
| (一) 少年早期福利保护政策 | 第49-53页 |
| 1. 少年困难群体的保护 | 第50-51页 |
| 2. 少年家庭环境的优化 | 第51-53页 |
| (二) 少年发展环境保护政策 | 第53-56页 |
| 1. 文化环境的净化 | 第53-54页 |
| 2. 少年帮派的防治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