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要件分析 | 第11-22页 |
1.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体 | 第11-12页 |
1.1.1 本罪客体之诸观点 | 第11页 |
1.1.2 本文观点 | 第11-12页 |
1.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方面 | 第12-18页 |
1.2.1 本罪的行为方式 | 第12-15页 |
1.2.2 本罪的行为对象:“公众存款” | 第15-16页 |
1.2.3 本罪的危害结果 | 第16-18页 |
1.3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 | 第18-20页 |
1.4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观方面 | 第20-22页 |
1.4.1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 第20-21页 |
1.4.2 主观方面是否必须具有“信贷目的” | 第21-22页 |
第2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限问题 | 第22-31页 |
2.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22-27页 |
2.1.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委托理财的界限 | 第22-24页 |
2.1.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的界限 | 第24-27页 |
2.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其他金融犯罪的界限 | 第27-31页 |
第3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形态问题 | 第31-39页 |
3.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停止形态 | 第31-33页 |
3.1.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完成形态 | 第31-32页 |
3.1.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未完成形态 | 第32-33页 |
3.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共同犯罪形态 | 第33-35页 |
3.2.1 因贷款而被迫帮助非法吸收存款不构成帮助犯 | 第33-35页 |
3.2.2 为牟利而帮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构成共同正犯 | 第35页 |
3.3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罪数形态 | 第35-39页 |
3.3.1 既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又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的罪数问题 | 第35-37页 |
3.3.2 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又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的罪数问题 | 第37-38页 |
3.3.3 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又洗钱的罪数问题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