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5-21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5-19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部分:建立基于导航经颅磁刺激技术定位汉语语言功能区的方法 | 第21-55页 |
一、nTMS在不同刺激模式下语言功能区的分布 | 第22-40页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22-32页 |
1.1.1 材料 | 第22-23页 |
1.1.1.1 受试对象 | 第22-23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23-32页 |
1.1.2.1 实验前准备 | 第23-26页 |
1.1.2.2 语言区定位流程 | 第26-30页 |
1.1.2.3 统计学分析 | 第30-32页 |
1.2 结果 | 第32-36页 |
1.2.1 导航经颅磁刺激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第32页 |
1.2.2 不同刺激模式的错误率情况 | 第32-33页 |
1.2.3 不同刺激模式的语言区分布情况 | 第33-36页 |
1.3 讨论 | 第36-39页 |
1.3.1 nTMS的安全性问题 | 第36-37页 |
1.3.2 nTMS的耐受性问题 | 第37页 |
1.3.3 nTMS刺激模式选择问题 | 第37-38页 |
1.3.4 不同刺激模式下语言功能区的分布 | 第38-39页 |
1.4 小结 | 第39-40页 |
二、不同任务态下的汉语语言功能区分布模式 | 第40-49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3页 |
2.1.1 材料 | 第40-41页 |
2.1.1.1 受试对象 | 第40-41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2.1.2.1 实验前准备 | 第41-42页 |
2.1.2.2 语言区定位流程 | 第42-43页 |
2.1.2.3 统计学分析 | 第43页 |
2.2 结果 | 第43-44页 |
2.2.1 不同类型任务的错误率 | 第43-44页 |
2.2.2 不同任务的言语错误分布情况 | 第44页 |
2.3 讨论 | 第44-47页 |
2.3.1 不同语言任务的分布模式 | 第44-46页 |
2.3.2 刺激-干扰类定位技术对语言任务的选择 | 第46-47页 |
2.4 小结 | 第47-49页 |
三、应用导航经颅磁刺激定位汉语语言功能区的分布模式 | 第49-55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1页 |
3.1.1 材料 | 第49页 |
3.1.1.1 受试对象 | 第49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3.1.2.1 实验前准备 | 第49-50页 |
3.1.2.2 语言区定位流程 | 第50-51页 |
3.1.2.3 统计学分析 | 第51页 |
3.2 结果 | 第51-52页 |
3.2.1 基于导航经颅磁刺激技术定位关键语言功能区的可行性 | 第51页 |
3.2.2 汉语关键语言功能区分布 | 第51-52页 |
3.3 讨论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二部分:语言相关纤维的皮层投射模式及与关键语言皮层的关系 | 第55-92页 |
一、语言相关联络纤维的重建以及皮层投射分析 | 第56-73页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56-62页 |
1.1.1 材料 | 第56页 |
1.1.1.1 受试对象 | 第56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56-62页 |
1.1.2.1 实验前准备 | 第57页 |
1.1.2.2 语言相关纤维重建方法 | 第57-60页 |
1.1.2.3 皮层投射分析 | 第60-61页 |
1.1.2.4 统计学分析 | 第61-62页 |
1.2 结果 | 第62-66页 |
1.2.1 弓状纤维前段在大脑皮层的投射情况 | 第62页 |
1.2.2 弓状纤维后端在大脑皮层的投射情况 | 第62-63页 |
1.2.3 弓装纤维长段在大脑皮层的投射情况 | 第63-64页 |
1.2.4 额枕下束在大脑皮层的投射情况 | 第64页 |
1.2.5 钩束在大脑皮层的投射情况 | 第64-65页 |
1.2.6 下纵束在大脑皮层的投射情况 | 第65-66页 |
1.2.7 额斜行纤维在大脑皮层的投射情况 | 第66页 |
1.3 讨论 | 第66-72页 |
1.3.1 语言的背侧通路 | 第66-69页 |
1.3.2 语言的腹侧通路 | 第69-70页 |
1.3.3 额斜行纤维 | 第70-72页 |
1.4 小结 | 第72-73页 |
二、额下回后部的汉语语言神经通路-拓扑学机制 | 第73-8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73-75页 |
2.1.1 材料 | 第73-74页 |
2.1.1.1 受试对象 | 第73-7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2.1.2.1 实验前准备 | 第74-75页 |
2.2 结果 | 第75-78页 |
2.2.1 语言阳性位点在额下回后部的分布 | 第75-76页 |
2.2.2 Broca区的纤维连接模式 | 第76-77页 |
2.2.3 语言阳性位点与皮层下纤维的相关性 | 第77-78页 |
2.3 讨论 | 第78-81页 |
2.3.1 nTMS定位语言区的优势 | 第78-79页 |
2.3.2 额下回后部纤维投射模式 | 第79页 |
2.3.3 额下回后部的神经通路-拓扑连接 | 第79-80页 |
2.3.4 局限性和展望 | 第80-81页 |
2.4 小结 | 第81-82页 |
三、纤维投射末端定位关键语言位点的可行性分析 | 第82-92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82-84页 |
3.1.1 材料 | 第82页 |
3.1.1.1 受试对象 | 第8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82-84页 |
3.1.2.1 实验前准备 | 第82-83页 |
3.1.2.2 统计学分析 | 第83-84页 |
3.2 结果 | 第84-88页 |
3.2.1 nTMS定位的阳性结果分布 | 第84-85页 |
3.2.2 弓状纤维在各个脑区的投射情况 | 第85页 |
3.2.3 特定脑区的关键语言位点同弓状纤维的关系 | 第85-86页 |
3.2.4 特定脑区内弓状纤维投射末端同关键语言位点的关系 | 第86-88页 |
3.3 讨论 | 第88-91页 |
3.3.1 弓状纤维同关键语言区的关系 | 第88-89页 |
3.3.2 弓状纤维同关键语言区的量化关系 | 第89-90页 |
3.3.3 临床意义 | 第90-91页 |
3.4 小结 | 第91-92页 |
全文结论 | 第92-9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3-107页 |
综述 导航经颅磁刺激在脑功能区手术术前功能定位中的应用 | 第107-11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个人简历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