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4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论指导 | 第17-28页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依据 | 第17-19页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17-18页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依据 | 第18-19页 |
·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民族国家间交往的扩大化 | 第19-21页 |
·生产力普遍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 | 第19-20页 |
·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 第20页 |
·民族间交往扩大化对世界历史的推动作用 | 第20-21页 |
·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地位与发展进程 | 第21-24页 |
·资本主义在形成世界历史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历史的主体作用 | 第22-23页 |
·批判资本主义生存境遇与论证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 第23-24页 |
·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由单线论到多线论的发展 | 第24-26页 |
·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必然性 | 第24-25页 |
·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主体选择性 | 第25-26页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前景 | 第26-28页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归宿 | 第26页 |
·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面临的新课题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 第28-40页 |
·全球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出的新课题 | 第28-32页 |
·经济领域:各国发展不平衡与全球化的阻碍 | 第28-29页 |
·政治领域:不同政治制度的冲突和世界和平面临的挑战 | 第29-31页 |
·文化领域:文化多元化与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危机 | 第31-32页 |
·“全球性问题”:当前人类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 第32页 |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 第32-36页 |
·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渊源 | 第33-34页 |
·和谐世界理念的实践基础 | 第34-35页 |
·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 | 第35-36页 |
·和谐世界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关联 | 第36-40页 |
·肯定生产力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从世界整体角度思考中国发展 | 第37-38页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38页 |
·关注当代人的发展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和谐世界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40-51页 |
·政治上相互尊重:当代各民族普遍交往的基本准则 | 第40-43页 |
·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新发展 | 第40-41页 |
·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 | 第41-42页 |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的标志性意义 | 第42-43页 |
·经济上互利双赢:生产力世界化的当代要求 | 第43-46页 |
·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回应 | 第43-44页 |
·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 第44-45页 |
·改变世界经济两极分化局面的“中国主张” | 第45-46页 |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对历史发展道路多线性的当代诠释 | 第46-48页 |
·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的趋势与摒弃冷战思维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从“文明的冲突”到“文明的对话” | 第47-48页 |
·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对人类发展问题的当代思考 | 第48-51页 |
·“全球性问题”本质上是人的发展问题 | 第48-49页 |
·普遍国际合作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49页 |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思考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 第49-51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和谐世界理念发展趋势展望 | 第51-57页 |
·和谐世界理念向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 | 第51-54页 |
·科学把握全球化进程 | 第51-52页 |
·全面阐述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 第52-53页 |
·具体论述建设和谐世界的途径 | 第53-54页 |
·和谐世界理论的最终前途: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 第54-57页 |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和谐世界”演进的趋势 | 第54-55页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基本途径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