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二氯化镍性质及其结晶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二硫化钴性质及其结晶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理论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4.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3-14页 |
1.4.2 CASTEP程序模块 | 第14页 |
1.4.3 BFDH晶体形貌预测法则 | 第14-15页 |
1.4.4 晶体生长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二氯化镍表面性质的CASTEP计算 | 第18-30页 |
2.1 研究模型的选取 | 第18-19页 |
2.2 参数的设置 | 第19-20页 |
2.3 NiCl_2晶体结构优化 | 第20页 |
2.4 NiCl_2晶面slab模型真空层厚度和原子层厚度对表面能的影响 | 第20-22页 |
2.5 NiCl_2晶体晶面真空slab模型总能量和表面能 | 第22-23页 |
2.6 NiCl_2晶体晶面真空slab模型电子结构 | 第23-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水分子和乙醇分子在二氯化镍表面的吸附 | 第30-40页 |
3.1 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2 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构建和优化 | 第31页 |
3.3 NiCl_2表面模型的构建和优化 | 第31-32页 |
3.4 吸附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32页 |
3.5 水分子在NiCl_2各晶面的吸附能 | 第32-35页 |
3.5.1 水分子在NiCl_2晶面吸附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32-34页 |
3.5.2 水分子在NiCl_2各晶面的吸附能 | 第34-35页 |
3.6 乙醇分子在NiCl_2各晶面的吸附能 | 第35-37页 |
3.6.1 乙醇分子在NiCl_2晶面吸附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35-37页 |
3.6.2 乙醇分子在NiCl_2各晶面的吸附能 | 第37页 |
3.7 实验对比 | 第37-38页 |
3.7.1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7.2 实验结果 | 第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二硫化钴表面性质的CASTEP计算 | 第40-51页 |
4.1 研究模型的选取 | 第40-41页 |
4.2 参数设置和假设条件 | 第41-42页 |
4.3 CoS_2晶胞结构优化 | 第42页 |
4.4 表面模型 | 第42-44页 |
4.5 CoS_2各表面slab模型表面能 | 第44-45页 |
4.6 满足化学计量比表面的电子结构 | 第45-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水分子在二硫化钴表面的吸附 | 第51-57页 |
5.1 计算方法 | 第51页 |
5.2 水分子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 第51-52页 |
5.3 CoS_2表面模型的构建及优化 | 第52页 |
5.4 水分子在CoS_2各晶面上的吸附能 | 第52-56页 |
5.4.1 吸附构型 | 第52-54页 |
5.4.2 吸附能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二氯化镍和二硫化钴的BFDH形貌预测 | 第57-64页 |
6.1 二氯化镍的BFDH形貌预测 | 第57-60页 |
6.1.1 理论预测 | 第57-59页 |
6.1.2 实验对比 | 第59-60页 |
6.2 二硫化钴的BFDH形貌预测 | 第60-62页 |
6.2.1 理论预测 | 第60-61页 |
6.2.2 实验对比 | 第61-6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结论 | 第64-65页 |
7.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