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18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9-20页 |
1.4.2 实地调查法 | 第20页 |
1.4.3 访谈研究法 | 第20页 |
1.4.4 比较研究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概述 | 第21-28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1.1 新生代农民工 | 第21-22页 |
2.1.2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 第22页 |
2.2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与特点 | 第22-26页 |
2.2.1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 第22-23页 |
2.2.2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特点 | 第23-26页 |
2.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26-28页 |
2.3.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2.3.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紧迫性 | 第27-28页 |
第3章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调查 | 第28-36页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9-31页 |
3.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9-30页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0页 |
3.1.3 问卷发放方式的说明 | 第30页 |
3.1.4 问卷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3.2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 第31-32页 |
3.2.1 性别差距较小,婚姻状况不稳定 | 第31页 |
3.2.2 就地就近转移比例较高 | 第31-32页 |
3.2.3 新生代农民工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 | 第32页 |
3.3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调查 | 第32-36页 |
3.3.1 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认可程度 | 第32-33页 |
3.3.2 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主要方式 | 第33-34页 |
3.3.3 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意愿 | 第34页 |
3.3.4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综合情况 | 第34-36页 |
第4章 成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及原因 | 第36-43页 |
4.1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9页 |
4.1.1 政府参与度欠佳 | 第36页 |
4.1.2 农民工自身认识不足 | 第36-37页 |
4.1.3 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 | 第37页 |
4.1.4 培训条件简陋与设施匮乏 | 第37-38页 |
4.1.5 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 第38页 |
4.1.6 主体责任不明确 | 第38-39页 |
4.1.7 资金来源不足 | 第39页 |
4.2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原因 | 第39-43页 |
4.2.1 管理方面的原因 | 第39-40页 |
4.2.2 认识方面的原因 | 第40-41页 |
4.2.3 资金方面的原因 | 第41-42页 |
4.2.4 机制方面的原因 | 第42-43页 |
第5章 国内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 | 第43-51页 |
5.1 国内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 | 第44-47页 |
5.1.1 政府重视与各部门协同配合 | 第45-46页 |
5.1.2 市场运作与维权一体化 | 第46页 |
5.1.3 整合资源与协同增效 | 第46页 |
5.1.4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 第46-47页 |
5.1.5 加强宣传教育 | 第47页 |
5.2 国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 | 第47-51页 |
5.2.1 教育培训法规完善 | 第48页 |
5.2.2 教育培训形式多元化 | 第48-49页 |
5.2.3 职业教育培训重视程度高 | 第49页 |
5.2.4 培训的监督机制完善 | 第49-50页 |
5.2.5 教育培训资金来源广泛且规范 | 第50-51页 |
第6章 成都市政府主导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建议 | 第51-57页 |
6.1 消除体制障碍,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转变 | 第51页 |
6.1.1 建立完善户籍登记等保障制度 | 第51页 |
6.1.2 研究放宽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 | 第51页 |
6.2 加强政府管理,建立协调机制 | 第51-52页 |
6.2.1 落实主体责任 | 第51-52页 |
6.2.2 加强协同管理 | 第52页 |
6.3 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培训模式 | 第52页 |
6.4 转变培训观念,建立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6.5 增加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 | 第53页 |
6.6 推行技能鉴定,建立评估机制 | 第53-54页 |
6.7 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培训质量 | 第54页 |
6.8 正面舆论引导,提高社会地位 | 第54-55页 |
6.9 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 | 第55页 |
6.10 加强产需衔接,突出培训特色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