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黄浦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赋存、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2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7-19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7-18页
        1.1.2 研究的科学意义第18-19页
    1.2 多环芳烃(PAHs)的结构与性质第19-22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2-28页
        1.3.1 河流水环境中PAHs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1.3.2 土壤剖面中PAHs的垂直分布特征第24页
        1.3.3 PAHs的来源以及其判源分析方法第24-26页
        1.3.4 流域污染物的通量估算研究第26-27页
        1.3.5 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第27-28页
    1.4 技术路线和主要成果第28-32页
        1.4.1 技术路线第28-30页
        1.4.2 论文研究内容第30页
        1.4.3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30-32页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第32-42页
    2.1 黄浦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第32-33页
        2.1.1 气候条件第32页
        2.1.2 水文条件第32页
        2.1.3 其他自然条件第32-33页
    2.2 样品采集第33-36页
        2.2.1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第33-34页
        2.2.2 黄浦江水样的采集第34-35页
        2.2.3 沉积物和土壤剖面的采集第35-36页
    2.3 样品前处理方法第36-37页
        2.3.1 仪器和试剂第36页
        2.3.2 样品的前处理第36-37页
    2.4 仪器分析与质量控制第37-38页
        2.4.1 PAHs仪器分析条件第37-38页
        2.4.2 质量控制第38页
    2.5 其他参数的测定第38-39页
        2.5.1 沉积物的有机质第38页
        2.5.2 沉积物的黑炭第38-39页
        2.5.3 沉积物的机械组成第39页
    2.6 数据分析方法第39-42页
        2.6.1 PMF模型方法第39-40页
        2.6.2 非负约束因子分析法(FA-NNC)第40-41页
        2.6.3 SCS模型第41-42页
第三章 黄浦江沉积物及上覆水中PAHs的富集特征第42-64页
    3.1 枯水期表层沉积物PAHs的特征第42-47页
        3.1.1 PAHs总含量第42-44页
        3.1.2 不同环数PAHs的含量特征第44-46页
        3.1.3 各单体PAH的含量特征第46-47页
    3.2 丰水期表层沉积物PAHs的分布特征第47-52页
        3.2.1 PAHs总含量第47-49页
        3.2.2 不同环数PAHs的含量特征第49-51页
        3.2.3 各单体PAH的含量特征第51-52页
    3.3 表层沉积物PAHs的季节特征第52-55页
        3.3.1 PAHs总含量第52-53页
        3.3.2 不同环数PAHs的含量特征第53-54页
        3.3.3 各单体PAH的含量特征第54-55页
    3.4 沉积物PAHs与其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第55-59页
        3.4.1 沉积物的机械组成第55-56页
        3.4.2 沉积物的有机质第56-58页
        3.4.3 沉积物的黑炭第58-59页
    3.5 丰水期沉积物上覆水中PAHs的赋存特征第59-63页
        3.5.1 上覆水悬浮颗粒物中PAHs的富集特征第59-60页
        3.5.2 上覆水溶解态PAHs的富集特征第60-63页
    3.6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黄浦江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辨析第64-80页
    4.1 来源一致性第64-68页
    4.2 基于比值特征法的PAHs来源辨析第68-71页
    4.3 非负约束因子分析法与正定矩阵分析法第71-79页
        4.3.1 FA-NNC与PMF解析枯水期沉积物PAHs来源第71-75页
        4.3.2 FA-NNC与PMF解析丰水期沉积物PAHs来源第75-79页
    4.4 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黄浦江流域PAHs的径流负荷特征第80-102页
    5.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PAHs的垂向迁移第80-97页
        5.1.1 工矿交通区剖面的分布特征第80-84页
        5.1.2 农田剖面的分布特征第84-88页
        5.1.3 居住区剖面的分布特征第88-92页
        5.1.4 河岸带绿地剖面的分布特征第92-97页
    5.2 黄浦江流域PAHs的污染负荷第97-100页
    5.3 小结第100-102页
第六章 黄浦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第102-109页
    6.1 生态效应第102-106页
    6.2 毒性当量指标第106-108页
    6.3 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3页
    7.1 主要结论第109-111页
    7.2 研究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2页
附录1第122-127页
附录2第127-131页
附录3第131-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3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局部特征的图像表示模型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新疆时达嘉特技术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