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Ⅱ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镁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氢氧化镁的表面改性及其在环氧树脂和EVA树脂中的阻燃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氢氧化镁阻燃剂概述第12-17页
        1.1.1 阻燃剂的发展第12-13页
        1.1.2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特点第13页
        1.1.3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第13-14页
        1.1.4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改性方法第14-16页
            1.1.4.1 表面化学改性第14-15页
            1.1.4.2 表面接枝改性第15页
            1.1.4.3 微胶囊化改性第15-16页
            1.1.4.4 超细化改性第16页
        1.1.5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发展方向第16-17页
    1.2 环氧树脂的阻燃第17-18页
    1.3 EVA的阻燃第18-19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及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硅烷改性氢氧化镁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阻燃应用研究第21-37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实验部分第21-23页
        2.2.1 实验药品第21页
        2.2.2 制备方法第21-22页
            2.2.2.1 改性氢氧化镁的制备第21-22页
            2.2.2.2 阻燃环氧树脂的制备第22页
        2.2.3 样品的表征和性能测试第22-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36页
        2.3.1 改性氢氧化镁的表征第23-28页
            2.3.1.1 沉降时间对反应条件的优化第23-25页
            2.3.1.2 XRD分析第25-26页
            2.3.1.3 红外分析第26页
            2.3.1.4 粒度分析第26-27页
            2.3.1.5 XPS分析第27页
            2.3.1.6 热稳定性第27-28页
        2.3.2 改性氢氧化镁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第28-35页
            2.3.2.1 阻燃消烟性第29-31页
            2.3.2.2 热稳定性第31-32页
            2.3.2.3 热重质谱分析第32-34页
            2.3.2.4 残炭分析第34-35页
        2.3.3 阻燃机理第35-36页
    2.4 本章结论第36-37页
第3章 硅烷改性氢氧化镁阻燃EVA的研究第37-46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实验部分第37-38页
        3.2.1 阻燃EVA的制备第37-38页
        3.2.2 性能测试第3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8-45页
        3.3.1 阻燃性能第38-40页
        3.3.2 力学性能第40-41页
        3.3.3 热稳定性第41-42页
        3.3.4 热重质谱分析第42-44页
        3.3.5 残炭SEM分析第44-45页
    3.4 本章结论第45-46页
第4章 改性氢氧化镁与次磷酸铝协效阻燃EVA的应用第46-57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实验部分第46-48页
        4.2.1 阻燃EVA的制备第46-47页
        4.2.2 性能测试第47-4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4.3.1 次磷酸铝的表征第48-50页
            4.3.1.1 红外分析第48页
            4.3.1.2 粒度分析第48页
            4.3.1.3 热分解分析第48-50页
        4.3.2 次磷酸铝协效改性氢氧化镁阻燃EVA的研究第50-56页
            4.3.2.1 阻燃性能第50-51页
            4.3.2.2 力学性能第51-52页
            4.3.2.3 热稳定性第52-53页
            4.3.2.4 热重质谱分析第53-55页
            4.3.2.5 残炭分析第55-56页
    4.4 本章结论第56-57页
第5章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致谢第64-65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大鼠MCAO/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下一篇:长江上游圆筒吻鮈遗传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