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2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1.3 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1.3.1 高光谱遥感原理 | 第23-24页 |
1.3.2 植被的高光谱特征 | 第24-25页 |
1.3.3 作物氮素营养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 | 第25-26页 |
1.3.4 作物磷素营养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 | 第26页 |
1.3.5 作物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 | 第26-27页 |
1.3.6 作物光合有效辐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 | 第27-28页 |
1.3.7 作物生物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 | 第28-29页 |
1.3.8 作物产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 | 第29-30页 |
1.3.9 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 | 第30-31页 |
1.4 结论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3-45页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页 |
2.1.1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及生态生理参数变化规律 | 第33页 |
2.1.2 冬小麦生态生理参数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 第33页 |
2.2 试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2.2.1 试验地概况 | 第33-34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2.2.3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2.3 测量(定)指标及方法 | 第35-37页 |
2.3.1 测量(定)时期 | 第35-36页 |
2.3.2 冠层光谱反射率测定 | 第36页 |
2.3.3 叶片、植株氮磷含量 | 第36页 |
2.3.4 叶面积指数 | 第36页 |
2.3.5 光合有效辐射 | 第36-37页 |
2.3.6 地上部干生物量 | 第37页 |
2.3.7 籽粒产量 | 第37页 |
2.3.8 籽粒蛋白质含量 | 第37页 |
2.4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37-42页 |
2.4.1 原始光谱反射率 | 第38页 |
2.4.2 导数光谱及特征光谱参数 | 第38-39页 |
2.4.3 植被指数 | 第39-42页 |
2.5 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42-45页 |
2.5.1 回归模型类型 | 第42-43页 |
2.5.2 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2.5.3 模型精度验证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片氮含量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 第45-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46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6页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6页 |
3.1.4 植被指数及拟合模型的选择 | 第46页 |
3.1.5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4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3.2.1 不同氮磷水平对冬小麦叶片氮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2 不同生育时期及不同氮磷水平下冠层光谱反射率特征 | 第47-49页 |
3.2.3 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含氮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 | 第49-50页 |
3.2.4 拔节期至成熟期叶片氮含量统一监测模型的拟合与验证 | 第50-51页 |
3.2.5 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氮含量分段监测模型的拟合与验证 | 第51-55页 |
3.3 讨论 | 第55-56页 |
3.3.1 不同生育时期及不同氮磷耦合水平下冠层光谱反射率特征 | 第55页 |
3.3.2 拔节期至成熟期叶片氮含量的统一监测模型 | 第55页 |
3.3.3 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氮含量分段监测模型 | 第55-56页 |
3.3.4 叶片氮含量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展望 | 第56页 |
3.4 结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片磷含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 第58-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58-59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59页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59页 |
4.1.4 植被指数及拟合模型的选择 | 第59页 |
4.1.5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5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4.2.1 不同氮磷施肥水平对冬小麦叶片磷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2 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磷肥水平下的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 | 第60-62页 |
4.2.3 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片磷含量的相关性 | 第62-63页 |
4.2.4 拔节期至成熟期叶片磷含量统一监测模型 | 第63-64页 |
4.2.5 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磷含量分段监测模型 | 第64-66页 |
4.3 讨论 | 第66-68页 |
4.3.1 不同磷肥水平对冬小麦叶片磷含量及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2 拔节期至成熟期叶片磷含量统一监测模型 | 第67页 |
4.3.3 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磷含量分段监测模型 | 第67-68页 |
4.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 第69-8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5.1.1 试验地概况 | 第70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70页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0页 |
5.1.4 植被指数及拟合模型的选择 | 第70页 |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0-7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5.2.1 不同氮磷施肥水平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2 不同氮磷施肥水平下的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 | 第72-73页 |
5.2.3 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 | 第73-74页 |
5.2.4 拔节期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统一监测模型的拟合与验证 | 第74-75页 |
5.2.5 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分段监测模型的拟合与验证 | 第75-77页 |
5.3 讨论 | 第77-79页 |
5.3.1 不同氮磷水平对叶面积指数及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2 拔节期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统一监测模型 | 第78页 |
5.3.3 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分段监测模型 | 第78-79页 |
5.3.4 叶面积指数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展望 | 第79页 |
5.4 结论 | 第79-80页 |
第六章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FPAR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 第80-9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1页 |
6.1.1 试验地概况 | 第81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81页 |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81页 |
6.1.4 植被指数及拟合模型的选择 | 第81页 |
6.1.5 数据处理与利用 | 第8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8页 |
6.2.1 不同氮磷水平对冬小麦FPAR的影响 | 第81-83页 |
6.2.2 不同氮磷水平下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 | 第83页 |
6.2.3 不同生育时期冠层光谱反射率与FPAR的相关性 | 第83页 |
6.2.4 拔节期至成熟期FPAR统一监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83-84页 |
6.2.5 不同生育时期FPAR分段监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84-88页 |
6.3 讨论 | 第88-89页 |
6.3.1 不同氮磷水平对FPAR及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 第88页 |
6.3.2 拔节期至成熟期FPAR统一监测模型 | 第88页 |
6.3.3 不同生育时期FPAR分段监测模型 | 第88-89页 |
6.3.4 FPAR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展望 | 第89页 |
6.4 结论 | 第89-90页 |
第七章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生物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 第90-102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91页 |
7.1.1 试验地概况 | 第91页 |
7.1.2 试验设计 | 第91页 |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91页 |
7.1.4 植被指数及拟合模型的选择 | 第91页 |
7.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91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91-99页 |
7.2.1 不同氮磷施肥水平对冬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 第91-93页 |
7.2.2 不同氮磷施肥水平对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 第93-94页 |
7.2.3 冠层光谱反射率与生物量的相关性 | 第94-95页 |
7.2.4 拔节期至成熟期冬小麦生物量统一监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95-96页 |
7.2.5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生物量分段监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96-99页 |
7.3 讨论 | 第99-101页 |
7.3.1 不同氮磷水平对生物量及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 第99页 |
7.3.2 拔节期至成熟期生物量统一监测模型 | 第99页 |
7.3.3 不同生育时期生物量分段监测模型 | 第99-100页 |
7.3.4 生物量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展望 | 第100-101页 |
7.4 结论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籽粒产量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 第102-115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8.1.1 试验地概况 | 第103页 |
8.1.2 试验设计 | 第103页 |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03页 |
8.1.4 植被指数及拟合模型的选择 | 第103页 |
8.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03-104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1页 |
8.2.1 不同氮磷水平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APAR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8.2.2 基于APAR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监测模型 | 第106-107页 |
8.2.3 基于植被指数的APAR高光谱监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107-110页 |
8.2.4 籽粒产量高光谱监测模型的组合及验证 | 第110-111页 |
8.3 讨论 | 第111-114页 |
8.3.1 基于APAR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监测模型 | 第112页 |
8.3.2 基于植被指数的APAR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 第112-113页 |
8.3.3 基于植被指数的冬小麦籽粒产量模型 | 第113页 |
8.3.4 冬小麦籽粒产量高光谱监测模型展望 | 第113-114页 |
8.4 结论 | 第114-115页 |
第九章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 第115-126页 |
9.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7页 |
9.1.1 试验地概况 | 第116页 |
9.1.2 试验设计 | 第116页 |
9.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16页 |
9.1.4 植被指数及拟合模型的选择 | 第116页 |
9.1.5 灰色关联度 | 第116-117页 |
9.1.6 偏最小二乘回归 | 第117页 |
9.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17页 |
9.2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3页 |
9.2.1 不同氮磷水平对冬小麦GPC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9.2.2 基于植株氮含量(PNC)的GPC监测模型 | 第118-119页 |
9.2.3 不同生育时期植被指数与PNC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119-120页 |
9.2.4 不同生育时期PNC高光谱监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120-121页 |
9.2.5 GPC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121-123页 |
9.3 讨论 | 第123-125页 |
9.3.1 基于植株氮含量的籽粒蛋白质含量监测模型 | 第123-124页 |
9.3.2 基于植被指数的植株氮含量监测模型 | 第124页 |
9.3.3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 第124-125页 |
9.3.4 籽粒蛋白质含量监测模型的研究展望 | 第125页 |
9.4 结论 | 第125-126页 |
第十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10.1 结论 | 第126-127页 |
10.2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10.3 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