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可能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的基本情况 | 第14-17页 |
2.1 P2P网络借贷平台概念 | 第14页 |
2.1.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界定 | 第14页 |
2.1.2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特点 | 第14页 |
2.2 P2P网络借贷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2.2.1 国际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2.2.2 国内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历史 | 第15页 |
2.3 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分析 | 第15-17页 |
2.3.1 平台数量增长迅速 | 第15-16页 |
2.3.2 交易人数增长迅速 | 第16页 |
2.3.3 交易数量增长迅速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模式及发展动因 | 第17-30页 |
3.1 我国的P2P网络借贷模式 | 第17-22页 |
3.1.1 拍拍贷模式 | 第17-20页 |
3.1.2 安心贷模式 | 第20-21页 |
3.1.3 红岭创投模式 | 第21-22页 |
3.1.4 宜信模式 | 第22页 |
3.2 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动因分析 | 第22-30页 |
3.2.1 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内因分析 | 第22-26页 |
3.2.2 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外因分析 | 第26-30页 |
第四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及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4.1 存在风险 | 第30-34页 |
4.1.1 外部风险 | 第30-32页 |
4.1.2 内部风险 | 第32-34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4.2.1 外部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4.2.2 内部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国外P2P网络借贷监管现状 | 第37-40页 |
5.1 美国P2P网络借贷的监管 | 第37-38页 |
5.1.1 监管机构设置 | 第37页 |
5.1.2 监管内容 | 第37页 |
5.1.3 产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5.2 英国P2P网络借贷的监管 | 第38-40页 |
5.2.1 监管机构设置 | 第38页 |
5.2.2 监管内容 | 第38-39页 |
5.2.3 产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第六章 P2P网络借贷监管政策建议 | 第40-48页 |
6.1 引入监管的理论解释 | 第40-41页 |
6.1.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40页 |
6.1.2 监管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6.2 监管政策建议 | 第41-48页 |
6.2.1 设置行业准入门槛 | 第41-42页 |
6.2.2 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 第42-44页 |
6.2.3 实行负面清单监管 | 第44-46页 |
6.2.4 确定市场退出机制 | 第46-48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