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1.3.1 国外房地产泡沫测度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2 国内房地产泡沫测度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框架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房地产泡沫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9-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泡沫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泡沫、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 | 第20页 |
2.1.3 房地产泡沫 | 第20-21页 |
2.2 房地产泡沫表现形式及危害 | 第21-24页 |
2.2.1 房地产泡沫的表现形式 | 第21-23页 |
2.2.2 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 第23-24页 |
2.3 房地产泡沫的基础分析 | 第24-27页 |
2.3.1 房地产泡沫的分类及其经济效应 | 第24-25页 |
2.3.2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 第25页 |
2.3.3 房地产泡沫的运行机制 | 第25-26页 |
2.3.4 房地产泡沫的结束方式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房地产泡沫测算模型构建 | 第28-42页 |
3.1 我国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可能原因 | 第28-30页 |
3.1.1 需求方面 | 第28-29页 |
3.1.2 供给方面 | 第29页 |
3.1.3 其他因素 | 第29-30页 |
3.2 房地产泡沫测算理论价格法对比分析 | 第30-36页 |
3.2.1 资本边际收益率法 | 第31-32页 |
3.2.2 房地产收益贴现法 | 第32-33页 |
3.2.3 经济基本要素回归法 | 第33-35页 |
3.2.4 房地产市场局部均衡模型法 | 第35-36页 |
3.2.5 房地产泡沫理论价格法评价 | 第36页 |
3.3 有无金融支持视角下基准房价模型的构建 | 第36-42页 |
3.3.1 建模思路 | 第36-38页 |
3.3.2 模型构建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基于基准价值模型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测算 | 第42-52页 |
4.1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 第42-44页 |
4.1.1 萌芽阶段(1978-1990年) | 第42-43页 |
4.1.2 过热阶段(1992-1993年) | 第43页 |
4.1.3 调整阶段(1994-1997年) | 第43页 |
4.1.4 平稳发展阶段(1998-2002年) | 第43页 |
4.1.5 迅速+连续宏观调控阶段(2003-2007年) | 第43-44页 |
4.1.6 调整波动期(2008-至今) | 第44页 |
4.2 有无金融支持条件下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计算 | 第44-50页 |
4.2.1 参数估计及数据来源 | 第44-47页 |
4.2.2 所得结果及说明 | 第47-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2-5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3-54页 |
5.2.1 需求方面——购房者 | 第53-54页 |
5.2.2 供给方面——开发商和政府保障性住房 | 第54页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