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 低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 第14-23页 |
1.1 低温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低温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 低温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低温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18-19页 |
1.5 低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9-22页 |
1.6 植物耐冷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2-23页 |
2 嫁接在蔬菜作物上的应用 | 第23-25页 |
2.1 嫁接的原理和方法 | 第23页 |
2.2 嫁接的作用 | 第23-25页 |
2.3 嫁接调控植物生长的分子机理 | 第25页 |
3 数字基因表达谱 | 第25-28页 |
3.1 概念 | 第26页 |
3.2 数字表达谱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3.3 黄瓜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挖掘 | 第27-28页 |
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嫁接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30-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1-32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2.1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2.2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内源激素平衡的影响 | 第36-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嫁接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4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41-44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2页 |
2.1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2.2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2.3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8-50页 |
2.4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嫁接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55-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5页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5-57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6页 |
2.1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SPAD值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57-60页 |
2.2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碳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2.3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碳同化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2-64页 |
2.4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叶片气孔开张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嫁接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PSⅡ光抑制的影响 | 第69-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0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70页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70-71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2.1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PSⅡ反应中心供体侧的影响 | 第71页 |
2.2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PSⅡ反应中心受体侧的影响 | 第71-74页 |
2.3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PSⅡ反应中心的影响 | 第74-75页 |
2.4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能量分配的影响 | 第75-77页 |
3 讨论 | 第77-78页 |
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利用表达谱分析嫁接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0-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0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80-81页 |
1.3 药品与引物 | 第81页 |
1.4 测定方法 | 第81-84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8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4-99页 |
2.1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的控制 | 第84-85页 |
2.2 DGE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及比对效率统计 | 第85-87页 |
2.3 DEG数据的整体质量评估 | 第87页 |
2.4 基因表达水平对比 | 第87-88页 |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88-89页 |
2.6 差异基因维恩图 | 第89-91页 |
2.7 差异基因的聚类分析 | 第91-98页 |
2.8 差异基因转录因子分析 | 第98-99页 |
2.9 光合相关差异基因的qRT-PCR | 第99页 |
3 讨论 | 第99-102页 |
4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第104-106页 |
1 全文结论 | 第104-105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3页 |
导师简介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