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的概念和特征 | 第9-16页 |
1.1 网络交易模式的概念、特点及现状 | 第9-11页 |
1.1.1 网络交易的概念和特点 | 第9-10页 |
1.1.2 网络交易模式的现状 | 第10-11页 |
1.2 网络消费者的概念及与传统消费者的区别 | 第11-12页 |
1.2.1 消费者与网络消费者的概念 | 第11页 |
1.2.2 网络消费者与传统消费者的联系与区别 | 第11-12页 |
1.3 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 | 第12-16页 |
1.3.1 安全保障权 | 第12-13页 |
1.3.2 知悉真情权 | 第13页 |
1.3.3 自主选择权 | 第13页 |
1.3.4 公平交易权 | 第13-14页 |
1.3.5 获得赔偿权 | 第14页 |
1.3.6 结社权 | 第14页 |
1.3.7 获得相关知识权 | 第14-15页 |
1.3.8 人格尊严和民族习惯受尊重权 | 第15页 |
1.3.9 批评监督权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第16-26页 |
2.1 我国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16-18页 |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16-17页 |
2.1.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17-18页 |
2.1.3《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18页 |
2.1.4《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18页 |
2.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18页 |
2.2 我国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18-21页 |
2.2.1 消费者安全权易受侵害 | 第19-20页 |
2.2.2 消费者知情权易受侵害 | 第20-21页 |
2.2.3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后维权困难 | 第21页 |
2.3 我国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容易受到损害的原因分析 | 第21-26页 |
2.3.1 销售者与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等 | 第21-22页 |
2.3.2 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22-24页 |
2.3.3 相关救济机构职能划分不明确 | 第24页 |
2.3.4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救济机制 | 第24-26页 |
第3章 国外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及经验 | 第26-30页 |
3.1 国外相关立法现状 | 第26-28页 |
3.1.1 美国 | 第26-27页 |
3.1.2 日本 | 第27页 |
3.1.3 澳大利亚 | 第27页 |
3.1.4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 第27-28页 |
3.1.5 亚太经合组织(APEC) | 第28页 |
3.2 国外相关立法可借鉴的经验 | 第28-30页 |
3.2.1 明确立法的重要性 | 第28页 |
3.2.2 注重整合现有的立法思路 | 第28-29页 |
3.2.3 注重国际间的合作 | 第29-30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 | 第30-41页 |
4.1 完善对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法律规定 | 第30-34页 |
4.1.1 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 第30-31页 |
4.1.2 对消费者安全权的保护 | 第31-32页 |
4.1.3 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保护 | 第32页 |
4.1.4 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保护 | 第32-34页 |
4.1.5 对消费者损害求偿权的保护 | 第34页 |
4.2 完善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制度 | 第34-37页 |
4.2.1 建立销售者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 第34-35页 |
4.2.2 完善网上信用评价制度 | 第35-36页 |
4.2.3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 | 第36-37页 |
4.3 明确网络交易模式下各方的权利义务 | 第37-40页 |
4.3.1 加强政府监管 | 第37-38页 |
4.3.2 明确和完善网络交易平台服务提供者的义务 | 第38-39页 |
4.3.3 明确网络交易模式下销售者义务 | 第39-40页 |
4.4 建立在线争端解决机制 | 第40-41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