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综述 | 第10-19页 |
(一)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三)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一、赤脚医生的前身:1965年-1967年 | 第19-30页 |
(一) 加快培养乡村医务人员任务的提出 | 第19-24页 |
1. 中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落后 | 第19-22页 |
2. 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 | 第22-24页 |
(二) “赤脚医生”产生的基础——大规模乡村医务人员的培养 | 第24-30页 |
1. 农村不脱产卫生员的培养 | 第24-26页 |
2. “亦农亦医”乡村医生的培养 | 第26-30页 |
二、赤脚医生的产生和发展:1968年-1976年 | 第30-43页 |
(一) 赤脚医生出现的原因 | 第32-34页 |
(二) 赤脚医生的选拔、培训 | 第34-36页 |
(三) 赤脚医生的工作 | 第36-43页 |
1.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 第36-40页 |
2. 赤脚医生的工资待遇 | 第40-43页 |
三、赤脚医生制度的调整及消亡:1977年-1985年 | 第43-64页 |
(一) 赤脚医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3-51页 |
1. 看病与农业生产劳动之间的矛盾 | 第43-47页 |
2. 工资待遇与实际付出不符 | 第47-48页 |
3. 管理体制的混乱 | 第48-51页 |
(二) 对赤脚医生制度性质和作用的讨论 | 第51-52页 |
(三) 赤脚医生制度的调整与整顿 | 第52-61页 |
1. 考核 | 第54-57页 |
2. 培训 | 第57-58页 |
3. 工资待遇 | 第58-60页 |
4. 其他方面 | 第60-61页 |
(四) 调整后出现的新问题 | 第61-64页 |
四、现今“赤脚医生”的生存状况 | 第64-72页 |
(一) 生活状况 | 第64-68页 |
1. 职业现状 | 第64-66页 |
2. 养老问题 | 第66-67页 |
3. 继续行医问题 | 第67-68页 |
(二) 心理状态 | 第68-72页 |
结语 | 第72-75页 |
附录:赤脚医生访谈提纲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